问鼎春秋(4)桓公寄孥郑人东迁
《国语·郑语》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
公元前年,身为郑国国君的郑武公姬掘突与晋文侯、秦襄公等一众诸侯护送着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邑。在这群参与护送周王的诸侯中,与其他人相比,郑武公的心情或许要更为沉重一些。因为,如晋文侯、秦襄公等,或是为巩固自己“诸侯之长”的地位,或是为赢得自己族人的生存空间,总之,他们参与护送周王更多地出自于自身利益。但对郑武公来说,除了自身利益,他身上还背负着两重使命。
一是,其父郑桓公姬友在西申侯、犬戎入侵镐京的动乱中,与周幽王一同死于非命,因此,郑武公与造成这次动乱的西申侯与犬戎可以说有杀父之仇;二是,周王此前封给郑国的封地,也在这次动乱中被犬戎一并毁弃占据,所以,除了杀父之仇,郑武公与犬戎还有家国之恨。不过,好在数十年前郑桓公早已预料到周王室将要遭受厄运,故而他早已在东方为郑国族人选定了一块生存之地。此次,郑武公与其说是护送周平王东迁,倒不如说是去郑人此前在东方选定的土地上再造新的家园。
郑桓公那么,郑桓公为何会选择一块东方的土地作为郑人新的家园?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把时间稍稍前推数十年,看看郑桓公与郑国的起家之路。
首先,我们来说说郑桓公的身世。关于他的身世,史家有三种说法。一是司马迁在《史记·郑世家》中写到,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异母弟。也就是说,《史记·郑世家》的观点是郑桓公为周厉王的妾室所生。而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引述了另一种说法,认为郑桓公和周宣王是同母所生的亲兄弟。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古本竹书纪年辑证》记载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儿子。相比于《史记》上的前两种说法,《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直接让郑桓公比周宣王矮了一辈。
对于这三种说法,我综合考虑郑桓公、周幽王和郑武公的出场时间而做出判断,认为《史记》的两种说法可信度更大。至于郑桓公与周宣王究竟是同母弟还是异母弟,我认为,司马迁写在世家中的说法又比年表中的可信度更高。因此,郑桓公是周宣王异母弟的说法更接近历史事实。实际上,这一观点也多为历代学者所采用。
郑国在关中的始封地区说完郑桓公的身世,我们再来看看郑桓公的封爵过程。史载,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年),周宣王将“郑”(今陕西华县东)封给郑桓公,建立郑国。而《世本》记载,周宣王起初把郑桓公封于“域林”(又做“咸林”,今陕西华县西北),后来又改封到“拾”。因为郑桓公姬友被封为“郑伯”,这里至此后才叫“郑”。
时光荏苒,郑桓公被封到郑地三十三年后,也就是公元前年,因为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此时,已经继位八年的周幽王任命郑桓公为周王室的司徒。作为王室的司徒,郑桓公在任上兢兢业业,团结周人百姓,让大家心悦诚服。一时之间,河水(黄河)、洛水(南洛河)一带的百姓都称颂郑桓公的恩德。我们注意到,此时,周幽王并没有让郑桓公去管理王畿镐京的百姓,而是派郑桓公去经营周的东都洛邑。这或许说明,这时候,周幽王可能觉察到周人在关中的统治已经不甚稳固,故而特地让郑桓公去经营东土,稳固周人在东方的统治。
话说回来。且说郑桓公担任王室司徒一年后,公元前年,因为周幽王宠幸褒姒的缘故,王室的统治日益腐败,诸侯对周王越发显得离心离德。这时,郑桓公找来周王室的史官“史伯”,向他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王室现在变故太多了,我害怕这祸患会波及到自身,请问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的子孙逃过一劫,免于一死。”
周天子与郑伯世系史伯回答说:“王室即将衰败,戎狄必然兴盛起来。以成周洛邑为中心,南有楚(今湖北丹江口市)、申(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区)、吕(今河南南阳)、应(今河南省宝丰以东、鲁山东南及平顶山市区、叶县、郏县、襄城一带)、邓(今湖北襄阳市樊城区)、陈(今河南周口淮阳区和安徽亳州市)、蔡(今河南驻马店上蔡县)、随(今湖北随州市)、唐(今湖北随州市、枣阳市一带)等国;北有卫(今河南鹤壁、濮阳一带)、燕(此处当为南燕,在今河南新乡市延津县东北)、北狄(今太行山两侧)、鲜虞(白狄的一支,今陕北、晋西一带)、潞、洛、泉、徐、蒲(上述五国皆为赤狄人建立的国家,在今山西长治一带)等国;西有虞(今山西平陆县北)、虢(此处当为西虢东迁后的南虢,在今山西平陆县南和河南三门峡一带)、晋(地处黄河、汾河的东边)、隗(为赤狄廧咎如部,今太原市。廧,音‘强’)、霍(今山西霍州)、杨(今山西临汾洪洞县)、魏(为春秋时魏国,在今山西运城芮城县北)、芮(今陕西渭南大荔县)等国;东有齐(今山东淄博市)、鲁(今山东曲阜市、济宁市)、曹(今山东菏泽定陶区)、宋(今河南商丘市)、滕(今山东滕州市)、薛(今山东滕州市)、邹(又称邾国,在今山东济宁邹城市)、莒(今山东日照莒县)等国。”
“这些国家,不是周王的同姓和母家牲舅之国,就是蛮夷戎狄之国。他们或是周王亲戚或是凶顽之民,您不能到那些地方去,应该去济水(源于河南济源市境内的一条古河流)、洛水、河水、颖水(颖河)之间的地方安家(东济水、西洛水,南颖水,北河水)。这一带都是一些子爵、男爵的国家,其中虢(即东虢国,在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广武乡)、郐(今河南郑州新郑西北、新密东南)两国最大。其中,虢叔凭借着地势,郐仲依仗着险要,他们都有骄傲奢侈、疏忽怠慢的思想,而且他们还都很贪婪。”
济、洛、河、颖四水之间“您如果以周王室遭难的理由为借口,提出想把家室和财货寄放到两国的土地上,虢郐之君不敢不答应。现在周王室混乱而衰败,虢郐之君骄侈贪婪,必然会背叛您,您如果率领洛邑的民众,尊奉天子的号令去讨伐他们的罪恶,肯定能成功。如果拿下了这两国,那么,邬(或为‘邬邑’,在今河南登封、伊川、偃师之间;或为‘鄢’,在今河南许昌鄢陵县西北,今多倾向于指后者)、弊(商代所封侯国,其地不详,或在新郑附近)、补(今河南新密市西南和登封市东)、舟(其地不详,或在新郑附近)、依(可能也写作‘仪’,在今河南开封市东)、〈黑柔〉(合体字,音‘柔’,可能指任姓畴国,其地不详,或在新郑附近)、历(又写作‘栎’,在今河南许昌禹县)、华(今河南新郑市郭店镇华阳寨村),都将是您的土地。”
“如果是那样,您将南有华邑、北有河水、西有洛水、东有济水,在芣(音“服”)騩(音“归”)山(在今河南郑州新密市)主持祭祀礼,饮用溱(音“真”,即溱头河,注入淮河支流汝河)、淆(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成镇的一条河,注入颖河)两河的水,遵循典章刑德来守卫这片土地,这样您就可以稍稍稳固统治了。”
芣騩山位置史伯说完,郑桓公问道:“我去南方不可以吗?”史伯回答说:“楚子熊严生了伯霜、仲雪、叔熊、季紃(音“寻”)四个儿子。叔熊逃难到了濮地(百濮之族聚居地,在汉水两侧)随从了蛮俗,季紃被立为国君。薳(音“伟”,春秋时楚国大夫姓氏,居住于百濮之地)氏打算重新立叔熊为国君,但又遭遇祸难而没有成功。这是上天在开导季紃的心啊。季紃能团结臣民使之齐心协力,其功德超过了他的先祖。我听说,上天所要开导的人,过了十代都不会遭遇厄运。他的子孙必然能开拓疆土。所以不可靠近楚国啊。况且,他们还是重黎(上古颛顼帝之后)的后代,重黎为高辛氏(上古帝喾)担任火正(上古祭祀火神、管理火正的官),因为他纯洁博大,有如日月的光明、大地的美德,光辉普照四海,所以被命名为‘祝融’。他的功劳算是大了。”
“凡是能完成有如天地一般大功的人,他的子孙后代没有不显耀的,虞、夏、商、周四朝(分别指虞舜、夏禹、商之始祖契、周之始祖弃的子孙)都是这样。虞舜能倾听并协调各种意见,让百姓很好地生活。夏禹能治理水土,使百姓各得其所。商的始祖契那能协调天下人的思想,教化安抚一方百姓。周的始祖弃能教会大家种植五谷、蔬菜,让人民吃穿不愁。他们的后代都是王公侯伯。”
溱水、淆水位置“祝融也能弘扬天地的光明,培育滋润嘉美的五谷材木,他的后代八姓(祝融八姓)在周朝还没有人做过诸侯之长,在此前辅助周天子治理国事。他的后代昆吾是夏朝的诸侯之长,另外两个后代大彭、豕韦是商朝的诸侯之长,但在周朝其后代还没有人是诸侯之长。祝融的后代国家里,己姓的昆吾、苏、顾、温、董各国,董姓的鬷(通“宗”,上古姓氏)夷、豢(通“换”)龙各国,在夏朝就灭亡了;彭姓的彭祖、豕韦、诸稽各国,在商代灭亡了;秃姓的舟国,被周人所灭(此处应该是此前史伯提到的舟国,被周朝灭了后再次被分封)。另外,妘姓的邬(鄢国)、郐、路(其地不详,可能在河南)、逼阳(今山东枣庄市台儿庄),曹姓的邹、莒,都在采服和卫服(周代“九服”的两种,分别指王畿以外两千五百里和三千里的地方),他们中有的在王室附近,有的与夷狄杂处,无法统计清楚。而且他们又没有美名显扬,必定不能兴起了。斟姓(曹姓的别称,又称‘斟灌氏’、‘斟寻氏’,传说为夏王少康所灭)没有后嗣,祝融的后代中能够兴趣的,大概就是芈姓吧。芈姓的夔越(楚国熊绎的六世孙熊挚患有难治的疾病,楚国人废弃了他,拥立了他弟弟熊延。熊挚逃到夔地,他的子孙有功劳,周王封他为夔子。绎,音‘一’。夔国,今湖北宜昌秭归县东夔子城。子,子爵)不足以承担兴盛的使命,处在蛮夷之地的芈姓又都变成蛮人了,只有芈姓楚国确实有显著的德行。若周室衰落,楚国必然会兴旺起来。”
“姜姓齐国、嬴姓秦国、芈姓楚国,他们将取代一众姬姓诸侯而兴起。姜姓,是伯夷(炎帝之后)的后代,嬴姓,是伯益(少昊之后)的后代。伯夷能够尊崇神灵来辅佐尧帝(伯夷是尧帝的秩宗,掌管宗庙祭祀),伯益能够协和百物来辅佐舜帝。他们在后世都没有失掉祭祀,但后代却没有兴盛的,周室的衰败大概就要来临了吧。”
东方新郑附近的东虢、郐等小诸侯郑桓公又问道:“谢邑(今河南南阳宛城区金华乡东谢营村,原谢国土地,周宣王灭谢后,将其舅舅西申侯改封于此,是为南申国,关中仅留申侯支系)西边的九州(两千五百家为一州)之地,可以居住吗?”
史伯回答说:“那里的人民轻慢无礼、多行不义,不能接近他们。只有在谢邑、郏邑(今河南平顶山市北)之间的国家(从南边的谢邑到北边的郏邑之间,东虢和郐二国均在此),那里的国君骄傲奢侈。他们的民众对国君怠慢,没有忠信的德行。若能更换那里的君主并用德行去教化他们,就能比较容易争取,而且可以长期驱使他们。”
郑桓公接着问:“周王室将会衰败吗?”
史伯回答道:“差不多一定会衰败啊。《尚书·泰誓》上有句话,‘老百姓所希望的,上天一定会遵从’。现在周王(周幽王)抛弃高尚有德行的臣子,却喜欢阿谀奉承之徒;疏远贤明正直之人,接近顽劣鄙陋之人;拒绝不合己意的正确意见,听信符合自己胃口的错误意见。常言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把不同的意见加以调和就能和谐,一味只听进一种声音,发展就会走到尽头。所以先王能够调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生成自然万物,调配五种滋味以满足人的口腹之欲,强健四肢来保卫身体,调和六律使乐曲动听,端正七窍来为心服务,协调身体八个部位使人体完整,设置九脏来纯正德行,建立十种品级来训导百官。于是产生了千种品味,具备了万种方法,处理了成亿的工作,经营了万亿的财务,取得了无数的收入,成就的无数的功业。”
郏邑、谢邑位置“因此,王者拥有辽阔的九州土地,取得无数收入来供养亿万百姓,并用忠信来教化他们,让他们和谐如一家。这样的话,就是和谐的极点了。因此,先王从异姓家族聘娶王后,向四方求取财货,选择敢于直言进谏的人为官以听到各种声音,处理众多事情并努力做到和谐。只有一种声音就不值得听,只有一种颜色就没有文采,只有一种味道就不是美味,只有一种事物就无法比较。现在周王却要抛弃那种和谐万物的法则而去听信一种声音,这是上天要夺去贤明的君王。周王室想不衰败,这可能吗?”
“虢石父(周幽王的宠臣,西虢国大夫)是个阿谀奉承、巧言令色的人,却被立为卿士,这表明周王只喜欢一种声音;废掉聘娶的西申国王后却立宠妾褒姒,这说明周王只喜欢粗鄙没见识的人;把侏儒、驼背养在身边取乐,这是亲近愚蠢昏暗的人;不遵从周朝的法度而听信女人的话行事,这就是任用挑拨是非的奸邪小人;不任用卿士而任用奸佞之人,这就是昏暗愚昧的做法。周朝的统治不能长久啊。”
西申、西虢、褒、缯、吕、申各诸侯国位“况且周宣王时代有一首童谣说,‘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檿,音‘眼’,檿桑,一种树,木材坚韧可做弓,全句意为‘卖桑木作的弓箭之人,就是灭亡周朝的人’),当时周宣王听到有一对夫妇在卖这种器物,便想派人把他们抓起来杀了,这对夫妇因此逃亡。后来王室的小妾生了一个女孩,但却不是周王的孩子,这个小妾因为害怕就把孩子遗弃了。此时,正在逃亡路上的夫妇把这个小女孩收养了,并逃到了褒国(今陕西汉中市北)。上天要让这对夫妇和这个女孩活下来,人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周书·训语》(周朝训教的文书)上说,‘夏朝衰亡的时候,褒国的神变成两条龙,聚居于王庭,对夏王说,他们是褒国的两位君主。夏王占卜问是杀掉、放走还是留下他们,结果都不吉利。占卜要把龙的唾液贮藏起来,结果就是吉利。于是夏王就让人陈列布帛,用简册书写并做祷告。龙跑了而唾液还在,夏王命人用盒子把龙的唾液贮藏起来,并在郊外祭祀它。’到了商周时期,都没有人打开过盒子。周厉王末年,周王打开盒子来看,龙的唾液流到了王庭上,无法清除掉。周厉王让宫中妇人不穿裙子并欢呼,龙的唾液变成了一只蜥蜴,进入了王庭。王庭里有一个童妾,年纪小还没换牙,遇上了这只蜥蜴,到十五岁就怀孕了。周宣王继位后,这个童妾就产下了一个婴儿。因为没有丈夫而生子,所以童妾害怕就把婴儿遗弃了。卖弓和箭袋的那对夫妇正在路上遭到追杀,看到婴儿夜里啼哭,就捡起她藏了起来。后来夫妇二人带着她向南逃到了褒国。后来褒国人褒姁(音‘许’)犯了罪入狱,就把长大了的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褒姒)献给了周王(周幽王)。周幽王赦免了褒姁,十分宠爱褒姒,并把她立为王后。褒姒生下了王子伯服。”
“上天降生这个祸害已经很久了,它的毒害够大了。它要留下褒姒以让周王失德。毒性越厉害的醇酒,它害人的速度也越快。申国、西申、缯国(今河南南阳方城县)、西戎此时正好强盛,周王室扰攘不安,周幽王此时还要放纵私欲,想不衰败很难吗?周幽王想杀掉太子姬宜臼而立伯服,肯定要逼西申交出太子,西申侯不从,周幽王肯定要讨伐西申。如果讨伐西申,那么申侯、缯侯和西戎必定联合对抗周王。周王江山保不住了。缯国与西戎正要报答西申侯,且西申、申国、吕国正好强盛,他们必定全力援助太子姬宜臼也是可以预料的。周幽王的军队若攻打西申,他们去救援西申也是必然的。周王心中愤怒,西虢公顺从了周幽王。周的存亡,不过三年时间啊。郑伯您如果想逃避这场灾难,要赶快考虑好逃亡的地方。等到灾难来了再想办法,恐怕就来不及了。”
郑国东迁图郑桓公则问道:“如果周王室衰败了,其他姬姓诸侯中,谁能兴盛起来?”
史伯回应说:“周武王确实发扬了周文王的功德,但文王的福祚已经完了,接下来应该由武王子嗣延续福祚吧。武王子嗣里,福祚不在应侯、韩侯(春秋时的韩国,在今陕西韩城市和山西运城河津县东北)身上,那就在晋侯身上吧。晋国地势险要,和它接壤的又都是小国,如果晋侯修行德政,那么可以大大开疆拓土。”
郑桓公继续问:“姜姓齐国和嬴姓秦国,哪个可以兴盛?”
史伯回答说:“国土广大且修行德政的国家差不多都能兴盛。秦仲和齐侯,是姜姓、嬴姓中的俊杰,而且他们的国家又是大国,大概都能兴盛吧。”
郑桓公听了很高兴,就向东方的虢、郐二君行贿,要将郑国的百姓和财货寄居在他们的土地上。虢、郐两国接受了郑桓公的要求。虢、郐以及鄢、弊、补、舟、依、〈黑柔〉、历、华八座城邑都生活有郑国的子民,存有郑国的财货。
新郑郑韩故城遗址出土的春秋矮三足盘事实上,从这些年对郑州附近地区的墓葬遗址考古发掘结果来看,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郑桓公东迁寄孥一事确有发生。特别是当地出土的大量的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郑国墓葬文物,都带有显著的东方殷商文化和西方宗周郑文化相结合的特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国原有的从宗周地区带来的“关中郑文化”特征,在这些出土文物上越发难觅踪影。例如,在郑州周边出土的几处郑国春秋早期遗址中,都有周边地区出土文物中所不常见的“矮三足盘”。这被认为极有可能是颇具特色的原关中郑地文化。但到了战国中后期,这种矮三足盘在这些遗址中基本绝迹。由此可以推断,这种从关中郑地带来的器物形态,在战国中后期随着文化的发展和交融逐渐被淘汰了。因此,专家认为,郑州周边地区春秋早期遗址中出土的矮三足盘,是关中郑地文化东迁后的一大特色。而这种器物特征的消失,也是郑国文化在东方发展并与当地文化融合的见证。
从公元前年郑桓公成为周幽王的司徒,到公元前年周王室开始动乱,最终到公元前年,随着申侯、犬戎联军入侵镐京,周幽王和郑桓公都死于非命,西周王朝至此灭亡。而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则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并带着剩余的郑国子民前往东方的寄居之地,开始东方的霸业征程。
参考资料:
《国语》韦昭注
《国语正义》
《左传》
《史记》
《史记集解》
《史记索隐》
《史记正义》
《路史》
《竹书纪年》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世本》孙冯翼辑本
《世本》茆泮林辑本
《康熙字典》
《水经注》
《诗经》
《尚书》
《周礼》
《春秋地理考实》
《春秋地名考略》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俞鹿年《中国官制大词典》
黄富成《郑桓公寄孥的考古学观察》
该系列往期内容
引狼入室?弑君篡位?古籍背后的周王东迁,隐藏着哪些血雨腥风
被周王分封在晋南唐叔虞后裔晋国如何在晋文侯时期走向强大?
从周王养马奴开始这几位君主带领秦人在西方崛起终成一方诸侯
欢迎点赞转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