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田野是广阔的,若无树木或高大障碍物遮挡,是能看很远很远的;乡村的田野又是美丽的,成长中的庄稼一片绿油油,成熟后的庄稼则是一派黄灿灿。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景色变换,颜色更替,却总是充满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充满收获的。乡野景致真的特别好看,往往能叫人流连此处,醉心其中,这也是我们常常喜欢在田间小道上悠走散步的原因吧。
一次假期期间和孩子们外出游玩,心情自然十分快乐,透过车窗,我欣赏着远处的景物:高高的轻轻转动的大风扇,疾闪而过的平平整整的麦田海洋,一个个壮观的塑料蔬菜大棚,一行行枝繁叶茂的大杨树,错落有致的一处处小村庄民房,一块块不知名的果园或经济作物园,正在热火朝天修建的高速路工程……眼界开阔,心境也开阔,我沉浸在喜悦情绪的享受中……
看得久了,有些疲乏,正想闭目养神一会儿,忽然,儿子惊奇的大叫:“快看,快看,那块地里咋有一个大土岗呀!”女儿也随声附和:“就是,就是,孤零零的,咋和咱那儿的沙岗样子不一样啊!”我循声望去,不由得笑了,说到:“那哪是土岗呀,是窑,以前烧砖的老窑!”
“窑?土岗堆也能烧出盖房子的砖来?真神奇!”孩子们脸上布满了困惑,儿子又问了一句:“咋烧呀?”“肯定要有个过程了,很麻烦的操作,找时间再说给你们听吧。”“嗯,嗯。”孩子们不再发问了。车子里暂时安静下来,各人想各自的事儿去了。我闭上了眼睛,思绪却飞回了很远很远的过去……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土地已经承包到户了,家家都有自留地,菜园地,晒场地,大多数人家都吃上两掺面馍馍,也偶尔能吃上白面馍馍了,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我和姐姐在慢慢长大,都上小学了。家里的住房已经显得紧张了,于是,爸爸妈妈一番商量,决定要烧窑盖房子。
当付诸于行动了,浩大的“工程”也就开始了,时间一般在秋后或春天进行……
第一步,拉土。
砖的生坯是要用粘土(胶泥土)做成。当时,在村子西南角,有一大片地势很高的土地,名叫断堤口,据说,是老黄河的流经地,因为发大水的次数很多,给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后来,国家就让它改道其他地方了。这里,就成了一片沃土,不管种什么都长势很好,就是不能存水,否则,就黏得拔不出脚来,得很多天进不了地。既要用粘土制砖,就只好来此拉了,况且,很多人家烧砖都是在这自家地里起的土。其实,拉土,既可以烧砖使用,又能平整一下地面,让苗地更好种。烧第二个窑的时候,则是从自家承包的荒土冈里挖来胶泥土。这种黏质土很好玩,可以揉圆球,可以捏泥人,捏小动物,各种物品的造型等。小孩子尤其爱玩一种叫“摔马炮”的游戏,就用这种泥,捏一个大大的方方的圆圆的薄薄的泥器皿,平放在手中,使劲向硬地上摔去,砰的一声,泥底破出一个大洞,谁摔的洞越大谁越了不起,此起彼伏、砰砰乓乓的声响会引发一阵阵笑声,那个时刻,孩子们最快活。粘土地质很硬,需要用镢头刨松软,爸爸妈妈挖土、装土、卸土,一段日子后,晒场中就有了很大很大一堆发红颜色的土了。还要拉黄沙土,是做生坯垫底和抹面用的,不用太多,几车子就够用了,长长的高高的大沙冈就在附近,很是方便。
第二步,和泥。
拉来了土,就该暴晒了,使泥块块破碎成末。然后再湮水,把土堆上面稍稍平整一下,折出宽宽的高沿儿,就往里倒水,记得晒场的东边地里有一口老井,就是从那口井里一担一担挑来的,很是劳累。水要把胶泥土湮透,能保湿很多天的。用时,就用锄头扒下一些,再加入适量水,想用铁锨粗略地和泥,然后再用两脚细细的踩,让泥更细腻更黏糊,当状态和小孩子玩的泥巴差不多了,就要开始做砖的生坯了。
第三步,做生坯。
先介绍一下做生坯的模具:一个有三个长方形格子的木框,下层木板两端要稍长出来一些,方便端起行走。在和好的泥巴堆旁边,一般放一个短条高凳子,放木头模具用。再往模具里放泥巴之前,是先要把模具在水中蘸一下的,在地上向下扣的时候,便于生坯脱出来。这种重体力活往往由男人承担,不用说,我家就是我爸爸干了。只见他双手挖起一大团泥巴,使劲地摔进模具第一个格里,依次如此把模具填满,之后,就用一个类似小铲子的工具,在模具面上推一下,使泥面平展。然后,端起沉甸甸的模具走向洒满黄沙土的场地,猛地向下扣去,再轻轻拔出模具,一行三块的生坯就做好了,重复这样的过程动作,场地里就会渐渐排满生坯,一排排,一行行,一溜溜,特别整齐好看。
第四步,上架。
场地排满生坯后,就要停下来晾晒,若是天很晴朗,一两天之后就定型了,就能翻面了,即把生坯用手掌向下扒起来,让它“立着”,晾晒背面,由于地面上事先撒着黄沙土,很容易的就扒起来了。大人一只手,小孩子用两只手,如同做游戏,我们是很乐意干这种活儿的。又一天过后,生坯已经呈半干状态,显得较为硬实了,就该上架了。
在晒场的四周边上地势比较高的地方,爸爸或爷爷先呈一条线间隔一巴掌宽的距离摆一排生坯,竖向侧面立着,呈东西或南北放置,长度是直到自家晒场的边沿。接着,就该上第二层了,还有由爸爸或爷爷摆放,这一次,就不能中规中矩地摆了,须得对角斜着放了,按东西南北场边儿位置,就呈如东南、西南、西北、东南,到三层就得反过来斜放了,还对着角,变成西北、东南、西南、东北,每一层都是平行线,每两层就是相交线,向上都呈A字形,向下则成V字形,特别美观。如此摆放,都有空隙,便于通风晾晒,又较为稳定,一米半高为宜。干这项活儿,是允许小孩子参加的,不过,一次只能搬一块,手工制作的生坯砖个头较大,很重,还得小心谨慎,不能碰坏了角,不能掉在地上摔成两半,那就废了,就得扔掉了。此项活可比“扒生坯”累多了,得来回跑,得弯腰直腰,常常是汗流浃背的,气喘吁吁的,每当完成一次这样的任务,妈妈就奖励全家人吃“手擀面条”,吃得满心欢喜,连劳累也忘记了。
就这样,重复每一种过程,泥在变少,生坯架在增多,泥巴完了,场地里也就满是架子了,不用再管前面的环节过程了,只操心生坯架就行了,直至干透备用。天气好省心,若一变天,就得赶紧用土把坯架底部转圈垫高,再大块塑料纸去盖严了,即使天黑半夜也得赶紧去,谁也不想让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付之东流,那看的真比性命都重要。
第五步,装窑.
泥砖生坯干透后,够一窑的数量了,就要开始装窑。这个过程和烧窑过程都是需要请来师傅操作的。老师傅负责在窑里扎底、垒生坯,直至窑顶部。我没有见过具体装的样子,听爸爸说,先摆底层,坯与坯之间都要留一定距离的空隙,往上也是如此,俗称花架子,目的是要让大火烧往上到每一处,能使生坯烧透更结实。千万不敢烧成半生不熟或者炼成一大团的状态,那样,一窑砖就全废了,前面所有的辛苦就全白搭了。所以,请老师傅必须是技艺过关的,很有名声的。装窑时,还需要找来很多帮忙的,一般是家族人或左邻右舍人,用木板架子车,从晒场起步,装的装,拉的拉,卸的卸,递的递,前走后来,川流不息,男男女女,说说笑笑,很是热闹。生坯从窑右侧的孔洞(烧窑俗称二门)里传入,层层递进,直至递至烧窑师傅手中,他再布阵排局摆放恰当。每到此时,都是要做好饭的,中午,是白面的馍馍,有肥肉片的烩菜,或者是吃炸油条,烙油馍,鸡蛋甜汤;晚上,就是吃面条了。小窑一般一天时间装好,大窑就需要大约两天时间了。
第六步,烧窑。
装好了窑体,封了顶,就该点火了。照例由烧窑师傅管理,主家要准备好很多大的硬木柴,还有很多黑亮的煤炭块。点火前,主家主人要用贡品供窑神,说吉利话,系红布,放鞭炮等。之后,师傅才开始小心翼翼地在阔大的灶洞里架柴点上火,黑黑的浓烟冲天而起,窑就烧起来了,之后,就改添成大块煤炭,继续烧。浓烟渐渐散去、变淡,窑灶洞里全是熊熊的红红烈火了,大火要烧上一周时间,再改为中小火,直至最后熄灭了。
这期间,烧窑师傅都是要吃住到窑上的,他要添柴加炭,他要时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