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县大觉寺位于延津县城北街,现延津县博物馆居其中。盖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明洪武年间置僧令司,宣统六年()僧定元重修。大门三楹,二门三楹。正殿为大雄殿,三间,供奉佛祖释迦牟尼。正殿两厢房左为伽蓝殿,右为地藏殿,正殿后为水陆殿(万历年间改为大土阁),三殿各三间。现仅存大殿。矗立在大雄宝殿前的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年)《重修大觉寺记》碑记载了寺院的原名、始建年代、院内碑刻、历任主持、改建扩建维修过程、改名过程及意义等。新中国建立后,年久失修,特别是“文革”中,几近被毁。直到改革开放之后,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年重修鲁葛祠,年重修大雄宝殿,年维修万寿塔,年全面整体维修改造大觉寺,完工后由原石油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张文彬题写“大觉寺”名,使大觉寺得以崭新的面貌笑迎八方来客。大殿前的另一通碑,就是著名的“长明灯记碑”,全名叫“泰安王子开府公长明灯记文碑”。碑文介绍并歌颂泰安王子野仙贴穆尔开府公割田亩入汴梁延津上乘寺为长明灯资的举动及功德。文中先追忆泰安王的功勋说,我朝世代功勋卓著,受封土地,作王作侯,任太师之要职的人,泰安王是其中之一。从太祖传了四世到翰林公历经八朝多年,“辉光威望赫如一日,盖当时鲜与为比(光辉威望如太阳般显赫,当世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接着写泰安王子:自幼聪慧好学,年长之后通晓政治,由河南行省参知政事之职升迁至江西任职,仅一年多又升为河南右丞,还未上任,又被授予平章政事,入朝掌管枢密院做承旨翰林,出入三宫,海内闻名。尽管政务繁忙,还要积极行善。他在行善方面有三大善举,除了割田亩入延津上乘寺为长明灯资外,还于皇庆初年,奉皇帝诏令到五台山祈福,返回时路过应州觉兴寺,捐献金帛作长明灯的供奉;后又在居庸关修建承天报恩寺,备办长明灯等。泰安王子的这些行善举动,意义何在呢?碑文下面这段话很精辟:“夫灯者,可以继日月之明也。日虽至明,不能烜乎夜;月虽至明,不能烛乎幽。故必假膏火以代其明。而济乎人,日月之明不可已,而膏火之用亦不可已。譬犹人君之治天下,虽极明圣,不能偏睹也,必假乎臣以达其明而被乎物。故天下不可一日无明君,亦不可一日无贤臣,盖相须为用,而不可已焉者。”意思是说,灯,可以延续日月的光明。太阳虽明,不能辉耀夜间;月亮虽亮,不能照至幽深,因此必须借助油灯火烛的作用。而救助世人,日月的光明固然重要,油灯火烛的作用也不可轻视。就像人君治理天下,即使非常圣明,要想明察秋毫,也一定要借助臣子来使自己视野开阔。因此,“天下不可一日无明君,亦不可一日无贤臣”,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泰安王子说:我之所以做这些事,不是为了谋求福气、田产、利益,我受皇帝、皇太后厚恩,希望能够报答主上恩德的万分之一。然而为报圣恩,他立下的功业已经非常显赫了,又为何要借助布施善事来报恩呢?碑文写道:“推公之心,盖欲世世子孙竭忠本朝,达天子之明于天下,如膏火之继日月而无穷。”泰安王子是希望世代子孙都对朝廷竭尽忠心,把天子的圣明传遍天下,就像长明灯无穷无尽地延续日月的光辉一样。反映了泰安王子野仙贴穆尔受皇帝厚恩,以其功烈报答朝廷的愿望,目的为朝廷歌功颂德,号召后世子孙尽忠朝廷。碑文作者是揭徯斯(公元年-年),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元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在中国古代文史学界素负盛名,曾被元顺帝下诏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他撰写功臣列传,被人称为“史笔”,与虞集、柳贯、黄晋号称“儒林四杰”,又与虞集、杨载、范淳并称“元诗四大家”。碑文的书写者是赵孟(公元年-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别号欧波,湖州(浙江吴兴)人。元代著名书画大家,在绘画史、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为人才华横溢,仪容出众,诗文清远,书画双绝,与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法家。因此,长明灯记碑价值连城,曾吸引很多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愿我的家乡越来越美丽富饶波涛观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