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到尾声。
这一年,有欢笑,有泪水,
有收获,有失落……
总有一些画面让人动容,
总有一些瞬间自带光芒。
这个,太多的老师感动了我们
让我们相信,
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
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今天中教君整理10幅画面,
让大家感受一下,
这些朴实平凡又温暖感人的时刻。
1
11月14日,是河南省新乡市
延津县丰庄镇秦庄小学
老师刘美迪大婚的日子,
当天早上她化完妆后等待接亲的车,
因不想让代班老师连上一天课,
穿着婚纱的刘美迪又来到教室,
给孩子们上了一堂《雪孩子》。
刘美迪年毕业,
通过招教考试,进入秦庄小学。
校内一共只有8名老师,
要负责5个年级个孩子的课程。
刘美迪与丈夫筹备婚礼的过程中,
为了不耽误孩子们上课,
刘美迪是利用休息时间或与同事调课来完成的。
因为娘家离婆家较远,
征得父母同意后,
刘美迪决定从学校出嫁,
“刘老师说学校宿舍是她第一次有自己的房间,
学校也像她的另一个家”。
2
今年3月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初三老师卢帅群,
在上课期间,意外崴伤了脚。
让她没想到的是,
这个简单的“崴脚”竟然导致脚跖底部骨折。
在脚伤加重的情况下,
医院进行拍片治疗,
结果被诊断为右脚第五跖的基底部骨折。
按照诊断结果,
医生嘱咐卢帅群至少要静心休养两个月,
才能正常下地。
但是面对中考在即的学生们,
卢帅群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打完石膏一周后继续上课。
结束一周治疗后,
卢帅群便向学校申请“坐着上课”,
如果能站立了,就坚持正常上课。
每天早上,学生们总会在教学楼门口,
看到一个拿着拐,被背着上楼的女老师。
3
照片中的老师叫王佳龙,
这天是王老师值班,
几位小班的女宝宝们顺溜溜地排好队,
等着王老师给她们梳出好看的辫子来。
幼师中的男老师同样细心,
在岗位上,他也能学习新技能,
为孩子们开启美美的一天。
4
三年级的小女孩因为脚受伤不能走路,
个子小巧的妈妈背不起孩子,
只能让爸爸请假来解决从马路到教室的这一段路程,
班主任陈钢花老师知情后,
主动承担了早上从传达室背孩子进教室,
放学后又从教室背到车上,
课间背孩子去厕所的任务。
5
照片中的主人公是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老师王晓琴,
丈夫长期在外地工作,
公公瘫痪在床,
孩子从幼儿园到三年级,
不知多少个下晚自习回家的路上,
孩子睡着在妈妈的后背上。
6
邹乐摄
10月12日上午,
重庆大学建校90周年纪念大会中一个环节,
邀请了各个年代教师代表与各年代学生代表,
由学生代表向教师代表献花。
“-年代”教师代表许香穗教授,
今年已经94岁了,坐着轮椅来到现场。
给他献花的,
是级学生,
当天刚好95岁生日的丁传培。
看到学生给自己献花,
许教授执意从轮椅上站起来。
随后两位90多岁的老人紧紧握手,
相互说着话,久久不愿松开。
7
今年56岁的郭永先,
是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
朱顶镇珩庄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
年,高中毕业的郭永先到珩庄小学任教,
今年是他在学校任教的第35个年头。
年至年间,
郭永先因糖尿病并发症先后做了四次手术,
截去了左腿大腿根以下的
全部肢体和右脚的两个脚趾。
接受治疗后的郭永先身体状态趋于稳定,
心里却一直放心不下孩子们。
年春季学期开学,
郭永先找到珩庄小学的校长,
要求重返工作岗位。
考虑到郭永先突出的教学成绩和稳定的身体状态,
学校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学校内腾出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宿舍,
还为他专门修建了无障碍通道。
郭永先用一辆电动三轮车代步,
重新出现在珩庄小学的教室里。
还有不到三年半的时间,
郭永先就要退休了。
“只要学校还愿意让我干,我就会一直教下去,
一直守在讲台上。”
郭永先说。
8
12月09日15时20分,
在四川绵阳安州区发生4.6级地震,
距离安州区30多公里的
北川羌族自治县震感强烈。
当听到警报拉响时,
北川永昌幼儿园老师熊文燕冲向教学楼,
逆着疏散人群冲进教室,
准备组织教室内小朋友紧急避险。
监控正好拍下了这一幕。
监控画面显示,
地震发生时,
一名身着粉红色羽绒服的身影,
与人群逆行,
焦急地向教学楼里面跑。
“当时发生地震的时候,
警报声一响,
就像一种本能和条件反射一样,
我就直接冲向我自己的班,
然后去履行我自己的职责。”
9
曹晓花(右)在职工宿舍工作,杜安东在吸氧(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周锦帅摄
平均海拔多米,
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40%……
这里就是全国海拔最高县——
西藏那曲市双湖县,
被称为“人类生理极限试验场”。
恶劣的自然环境令很多人望而却步,
来自山东的杜安东和曹晓花夫妻却扎根于此,
守望三尺讲台,
让青春之花在五千米云端绽放出绚丽光彩。
“作为教师,我们离不开这些孩子。”
曹晓花说,
“我们的爱情早已融入对藏族孩子的亲情里。”
由于路途遥远,
双湖县中心小学名学生一半多在校寄宿,
不少学生一个学期才回家一次。
杜安东、曹晓花既当老师,也做父母。
夜医院,
周末带学生外出购置生活用品,
帮学生洗头、洗衣服。
年,杜安东被诊出室性心律失常,
医生建议他“尽快离开高海拔地区,否则很危险”。
杜安东一度打算调离,
但随着身体好转,他选择继续留在双湖。
在高原上工作,
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
现在,杜安东晚上必须吸氧才能入睡,
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坚守双湖的信念。
10
前几天
#院士收了个农民学生#的话题
在网上引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