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比较好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曹操派于禁去增援曹仁是一件十分无奈的事。

我把于禁的军事生涯分为两个时期,分界点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前于禁在史书中的征战经历几乎全部是在曹操手底下从征立功,只有两次不是由曹操指挥,一次是讨伐眭固,一次是镇守延津。

从记载上推论,曹操派去讨伐眭固的主将是史涣或曹仁。而延津之战则是被本传无限夸大的一场战役,《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中于禁主要的两条功绩:

于禁

一、袁绍攻禁,不能拔。

二、与乐进等人率步骑击破汲、获嘉两县,俘斩万计,降何、王等。

而《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则透露出袁绍本人并没有亲自进攻延津,袁绍本身发兵就晚了,曹操打刘备,刘备更是望风而逃,袁绍打延津能打几天?更何况延津在黄河南边,袁绍跨河击于禁,怎么可能几天就打下来?而且乐进之后也来协助了于禁。

五年,左将军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据沛以背曹操。操惧,乃自将征备。田丰说绍曰:“与公争天下者,曹操也。兵以几动,斯其时也。”绍辞以子疾,未得行。曰:“嗟乎,事去矣!夫遭难遇之几,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绍闻而怒之,从此遂疏焉。

按照《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的说法这场仗就是于禁、乐进两个人带五千人击破袁绍三十余屯,斩首、俘虏上万人,生擒袁绍将领二十余人。

然而我们看看地图就知道这场仗不光是这两位打的,曹操几乎是早就把袁军沿河一带包了饺子:

延津之战

先说汲、获嘉二县处于西方有魏种、南面有曹操、东面有于禁等人的包围之中,而且二县究竟有没有可能屯兵数万先不说,单说于禁在一场仗中就消灭了袁绍一万多人,那么官渡之战袁绍怎么后来还有十万大军?一战损失一万多人的袁绍又哪来的力量发动官渡之战?此外,从任何史料来看袁绍的初步行动都是进军至黎阳,然后攻白马。除了于禁传,没有任何袁绍攻延津的记载。只能理解为小片屯的小打小闹。

而且,袁绍大军的突破口一直在白马、延津一带,怎么可能再两个县城部署那么多的军事力量?如果这支军事力量有的话,武原、阳武这一带还能保吗?

总而言之,这一阶段的于禁挑不出什么毛病,但也算不上多么出众的将领,只能算是一个纪律严明的执行者。

于禁

而从官渡之战开始,于禁在史书中有详细记载的征战记录都不是由曹操亲自指挥,主要有以下几次:

和夏侯惇、李典一起阻击北上的刘备,中了伏兵之计靠李典解围。

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进攻造反的昌豨不能取胜,靠夏侯渊的协助取得优势,然后斩杀了来投降的昌豨。

昌豨复叛,遣禁征之。禁急进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是时太祖军淳于,闻而叹曰: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益重禁。

和臧霸一起讨伐梅成,误信了梅成的诈降导致其和陈兰完成汇合,转而分管后勤工作,协助张辽平叛。

后与臧霸等攻梅成,张辽、张郃等讨陈兰。禁到,成举众三千馀人降。既降复叛,其众奔兰。辽等与兰相持,军食少,禁运粮前后相属,辽遂斩兰、成。增邑二百户,并前千二百户。

最后的谢幕战就是在樊城被水淹七军。

应该说在这近二十年的生涯里于禁的表现都比较让人一言难尽,一两次发挥不好还可以解释为客观理由,每次都出问题恐怕就得在自己身上找点原因了。博望的主要责任算是夏侯惇的,不必给于禁扣太大帽子,昌豨这一段记载就很有意思。

曹操在得知昌豨死后的表现有点好玩,他似乎很不愿听到这个消息,表达出如果昌豨是来找他投降就一定能获得生路的想法。昌豨连番背叛曹操却获得原谅,是因为曹操需要靠昌豨的势力来协助对当地的统治,于禁把他给砍了自然会给以后的工作带来一些麻烦。但三国志又说曹操“益重禁”,我想是因为曹操觉得于禁这人比较纯粹,没什么小九九,是军人的楷模,值得信任,应该将其树立为榜样。

曹操

至于被梅成忽悠那一次则再度暴露出于禁的短板,他在谋略方面严重不足,一而再再而三地中了敌人的圈套,缺乏大将之才。如果有靠谱的人来指挥,那于禁可以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如果让他独领一军,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于是在之后的十年间,没有任何于禁参与征讨的记载,食邑也没有提升。这不一定说明于禁没有参与征战,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性是他没有被外派到地方,而是跟在曹操身边,由曹操亲自来指挥,知人善任的曹操发现了于禁的最佳使用方法。

结果同期将领大都开始出镇一方在各地立下战功之际,于禁的唯一事迹是夺了朱灵的军权。而且我一直觉得这段记载有些搞笑,虽然作者是想表现出军中众人忌惮于禁,渲染出这么牛逼哄哄的氛围,然而这件事就是一次正常的军事接管。

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

等到曹仁被围时,于禁得以督七军一方面是曹操对他的信任,另一方面是曹操这时居然找不到合适的主帅了。曹操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难以支撑远征,曹丕要镇守邺城,史涣、韩浩、乐进、夏侯渊已死,夏侯惇、臧霸、张辽在防备孙权,曹彰、夏侯尚镇守长安同时西北又在闹叛乱,曹洪、曹休、曹真在给移民工作善后并且要防备刘备。一圈看下来,合适的人选居然只有曹植和于禁……

蜀先主遣诸葛亮出骆谷,戎兴势山,置烽火楼,处处通照。代郡胡叛,遣鄢陵侯彰征讨之,以尚参彰军事,定代地,还。太祖崩于洛阳,尚持节,奉梓宫还邺。太祖自至汉中,拔出诸军,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还屯陈仓。太祖将拔汉中守,恐刘备北取武都氐以逼关中,问既。既曰:可劝使北出就谷以避贼,前至者厚其宠赏,则先者知利,后必慕之。太祖从其策,乃自到汉中引出诸军,令既之武都,徙氐五万馀落出居扶风、天水界。是时,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等并举郡反,自号将军,更相攻击。俊遣使送母及子诣太祖为质,求助。李越以陇西反,则率羌胡围越,越即请服。

有人会说徐晃、张郃不就很合适么,实际上他们二人虽然也同样名列五子,但同期地位不及张乐于三人。徐晃当时是平寇将军,张郃是荡寇将军,后来于禁把人送了实在没办法才紧急任命徐晃前去救火。

关于于禁督七军这件事,我个人有个猜想是于禁的这七军指挥权其实是在曹仁手里。《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里的说法是曹操“遣禁助仁”,于禁带的人马可能只是为曹仁加势的,资治通鉴里更是有曹仁直接指挥于禁的记载。庞德并不属于于禁的下属,他却和于禁同地驻扎,樊城北的这些部队理应都接受曹仁的调遣。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仁使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屯樊北。八月,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数丈,于禁等七军皆没。

曹仁

这可能是因为曹操自己也对于禁的能力没有有信心,只是借助他的名望和地位来统领援军赶赴前线,然后统一接受曹仁指挥。所以后来曹操听说全军覆没时第一反应不是心疼于禁败光了家底,而是叹息这个“军中楷模”咋就投降了,毕竟于禁最大的优点就是受领导信任了。

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史书记载于禁治军严整,但是以法御下,不得众心。个人感觉于禁像是那种创业初期的骨干员工,遵守纪律并且擅长完成分派的任务,但是头脑死板,既不会和下属搞好关系,又缺乏判断决策能力,也就是做不来领导的那类人,公司越壮大这类人地位越尴尬。

曹操看重于禁的人品所以对他优待有加,结果最后他把人品这块招牌也给砸了,于是整个集团都找不到人来为他感到可惜。

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

最后,来说说所谓于禁的投降,不知道何时起,网上出现了一股于禁为了保全士兵不得已投降关羽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相当可笑,于禁投不投降影响大局吗?他就算没投降,几个人会为了他顽抗到底?关羽难道会因此杀降卒?所谓“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征战一生的将军不代表他老了就不会怕死,除了于禁外,典型的还有唐朝的哥舒翰,最后居然向自己一直看不起的安禄山屈膝投降,怕死投降其实也是人之常情,可笑的是洗地党。

而于禁是被黑是因为他投降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裴松之曾评价于禁杀昌豨:

臣松之以为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

于禁以围而后降不赦的理由杀了昌豨,到自己时却降了,这个是对他人和对自己标准不一,严以待人,宽与律己,双重标准总是令人厌恶的,于禁被虞犯等人唾骂也就不足为奇了。

于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