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春痘专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312/8740651.html

原阳县古称阳武县,秦时建县。历史上这块土地上发生过许多大事,如张良刺秦等。这里还是汉末官渡之战的主战场,“官渡”、“官渡水”都在原阳县境。

本世纪初,在原阳县大宾镇马头村村西的五佛寺遗址中,出土了两件文物——《皇经碑记》与《重修碑记》。大明万历24年《皇经碑记》云:“阳武县古官渡居民善行记”,称原阳县大宾乡马头村民为“阳武县古官渡居民”。大清乾隆59年《重修碑记》,称原阳县大宾乡马头村为“原村古官渡”,明确指出,献帝建安五年(公元年)秋九月,曹操与袁绍在此地相互对峙并交战数月,最终曹操偷袭了袁绍的粮草辎重,袁绍战败后被迫引兵远遁。这两件文物的出土,也有力证明了官渡之战就发生在马头村。(以上两碑均存在原阳县大宾乡马头村)

《水经》中也说:“河水东过荥阳,蒗荡渠出焉。渠出荥阳北东,南过中牟之北注之渠。左经阳武,故城南东为官渡水。”西晋张华《博物志》载:东汉末年“官渡水流经阳武县南,中牟县东北。”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官渡水在阳武,袁绍军阳武,阳武县在官渡水北。”

“官渡水”横贯原阳东西20多公里,官渡之战以官渡水而得名。

《阳武县志》明清版、民国版中都有“官渡”、“官渡水”在阳武县境的记载。民国25年编修的《阳武县志》云:“官渡在东南十里。”按《史记·项羽纪》注:渠水分为二:一渠东南流,始皇凿引河水以灌大梁,谓之鸿沟;一渠左经阳武县南,为“官渡水”。汉末袁绍与曹操相拒即此处,今马头集。

这段话很形象地道出了县南就是官渡水,马头村就是官渡。

《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云: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这里也很明确地说明“官渡之战”是在阳武县境内打的。《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距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云:袁军行至阳武,下定寨栅……将70万大军,东西南北,周围安营,连络90余里。又云:曹军7万,前往迎敌,扎营官渡。

这里充分说明,袁军驻扎在阳武县北部广大地区。曹军沿官渡水布防,死守隘口,中军在官渡(即马头村)。又云:荀攸献计曰:“今可扬言调拔人马,一路取酸枣、攻邺郡……”。

这里说的酸枣,即今原阳县阳阿乡延州村。

《三国演义》地图中,标的“官渡”的位置,就在阳武县境内。离中牟县较远,在中牟县北方。

曹军烧袁军粮车数千辆,袁绍望见西北方向大火……烧粮车的位置,应是今原阳县福宁集乡霸寨村一带地方。因为袁军粮草多从黄河北岸运来,福宁集西北方10多里地有个黄河渡口叫马头村(今属新乡县),历史上称为上马头,原阳县有个下马头,也是渡口。袁军粮车从这过河,向东往乌巢运送,被曹军烧毁。袁军的大本营应在尚湾、贾湾、高明古村一带地方。

曹操率领精兵五千,乘夜奇袭,烧了袁军大批粮草、器具于乌巢,使袁军军心动摇,种下败势。曹军夜间只走了两个时辰即到乌巢,可见乌巢离官渡(马头村)不太远。乌巢这个地方因黄河变迁已不复存在。袁绍发现正北方火起……根据距离和方位推断,

乌巢应在原阳县阳阿乡延州村(即当时的酸枣)以东土山地区,距官渡15公里左右。袁军在黄河北岸筹集粮草,从延津渡口过黄河,运到乌巢屯积。乌巢离袁绍的中军大帐约20里左右。

《三国演义》虽是小说,但其中的地名是绝对不会错的。

袁曹的官渡之战,是一次规模宏大的战役,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三国演义》中说:袁绍发兵70万,到阳武下定寨栅,周围安营,连络90余里。演义有些夸张,别说70万,30万部队也是很大的数目。袁军驻防在阳武县北部广大地区,东西防线长50多华里,南北纵深30—40华里。兵力部署也会涉及延津县的部分地区,《三国演义》中提到的酸枣,即现今原阳县阳阿乡延州村,古时为酸枣县,后改为延津县。曹军也有10万之众,驻守在阳武县的南部地区,守卫官渡。曹军的大本营在许昌,兵发官渡,中牟县是必经之地,在中牟县驻部分兵力,纵深配备以保退路,也是必然的,但不是主战场。官渡水也流入中牟县境,官渡桥也有可能,说明水到中牟就很小了,能修桥梁,不必用渡,这里是战场的外部防线。

综上所述,官渡之战的古战场在原阳县。

(根据杨庭训先生《原阳与官渡之战》改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