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皮肤病的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490.html

小雪已过,寒冬离我们越来越近。

相信,新乡的很多父辈们都有一种周身温暖的记忆:粗布衣。

家常饭粗布衣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在小时候大多都穿过母亲亲手做的粗布衣。

那时候全国人民都不富裕,家里的母亲会担起全家人的生活,上老下小,不能有鱼有肉,却也穿暖吃饱。自家养鸡种菜,调理饮食。而机织粗布,裁剪身上衣,则是最温暖的记忆。

那时候,没有电,大多家庭是用油灯照明,母亲便在织布机上开始织布,经线和纬线之间,一把木梭在双手中来回快速传递,“吱呀”之间,粗布一寸寸延长,待到成“匹”,才可撤下,这样的程序要经历十几天,或者几十天,才可完成。

粗布撤下后,一家人开始量体裁衣,量体,就是一把尺子加上两双灵巧的双手,凭感觉和经验算出尺寸,用剪刀裁成上衣或者裤子,接着穿针引线,一点点缝起,一针一线缝进母亲对全家人的情感和热爱。

粗布衣由于是棉花先纺成的线,穿起来暖和而舒适,冬天里,粗布衣里絮上厚厚的棉花,整个冬天都可以把风雪挡在门外。也让整个童年温暖起来。

待上了学,我们从课本上读到了脍炙人口的《木兰诗》,开篇一句便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让我们明白原来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古人就开始织布做衣了。

黄河畔一把逾千年的梭子

一把梭子,一部织机,承载的不只是衣装被盖原料的生产,更有别具意味的生活节奏和思绪。而粗布在新乡也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据史料记载,粗布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一带。而黄河流经新乡公里,沿黄滩区面积达平方公里,居全省之首。所以老粗布在新乡的发展已逾千年。尤其是获嘉、延津、封丘一带,地处黄河故道,属于黄河文化带,手工生产的老粗布成为一种富有黄河特色的民间工艺。

通过卫滨区文史委员会编写的《文史资料》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得知,清末民初年间,新乡还是个一穷二白的三等小县,没有任何的织布工业。当时老百姓穿衣做被等生活用布,大多数是妇女们纺织的粗布(亦称家织布),极少数人能穿外来的棉布(洋布)。

直到民国九年(年),新乡通丰面粉公司建成投产后,急需大量装面粉用的口袋布的情况下,始有延津县小店乡民孔繁昌在北关街以北临卫河南岸,租用民房一处,创办了新乡首家织布厂:中义织布公司。

进入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新乡工商业的日趋发展,人口逐年增加,织布工业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当时新乡周边的村庄几乎家家都有织布机,日夜可以听到乒乒乓乓不停的织布机声,不少人反映说:织布机一转,大米洋面吃不完。

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物质的匮乏,在新乡的农村,老粗布纺织还普遍存在。人们把老粗布拿到集市上去卖,用以补贴家用。

而今,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老粗布早已退出了主流市场。老粗布连同手工织机,也变成了很多人的回忆。

这几年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绿色,环保,自然”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昔日的老粗布经过现代工艺的创新和改变,色彩更丰富,触感更舒适,成为适合现代人群需求新型家纺用品。勤劳的新乡巧妇又在熟悉的机杼声中,编织着老粗布。

在我市,规模化的粗布生产主要集中在获嘉、延津、封丘等沿黄一带。知名的粗布企业或者家庭作坊、合作社等如雨后春笋,在乡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年的时候,河南省首届粗布旅游文化节在获嘉举行,由此可见我市的粗布发展在全省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当然,除了以上几个县市,其实在我们新乡县市区,几乎都有粗布的加工制作产业。比如原阳祝楼乡、新乡县合河乡和小冀镇、卫辉王家坊,长垣更不用提了,大大小小的粗布作坊在如今更是遍地开花。

乡村又闻机杼声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支筒子两匹布”,这首歌颂黄道婆的歌谣,很早以前就已经在封丘大地流传。

封丘作为长寿之乡,黄河在这里拐过最后一道弯,向东北方向奔流入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厚重的历史文化,质朴的民风民俗,为传统手工艺老粗布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以夜来坊为代表的纯棉工艺品企业,在无数心灵手巧的封丘人的支持下,在老粗布发展中走出一条光明大道。

封丘粗布纺织业者自清朝以来就以经营弹花、纺线、织布、卖布为生,织布工艺世代相传。并毫无保留地将各种织造技术传授给当地的群众。同时使用黄河河底千年的河泥进行染色,所以封丘当地的粗布产品真正的是纯天然的艺术精品,实现了传统工艺和自然原料相结合的千年畅想,构造着华夏最美妙、最壮观的织布传奇。

同样作为黄河流域最早的产棉区之一,获嘉县是我国优质棉花生产基地。获嘉县的粗布工艺也经历了千余年的历史。其中故道家纺就座落于豫北黄河故道获嘉。

在过去,黄河在中原一带多次改道,给黄河两岸人民带来了无数灾难。可勤劳智慧的延津人民顽强不屈,河水平稳时种棉采絮,洪水到来时就织纺卖布。因此也积累下了一整套优秀的纺织技术。

当地的粗布发展依托劳动人民丰富的织布文化为底蕴,古为今用,以传统的脚踏木板织布机为机械,以传统老粗布的独特风格、顺应绿色纺织的时尚潮流,采用延津本地生产的绿色环保棉花为原料,依靠民间五千年的穿梭艺术,通过有多年织布经验的巧手能匠们辛勤劳作,精心制造老粗布原始布坯,然后再经过后期加工,并在花样上不断创新,使它有着机织布制品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其实在咱们新乡,除了夜来坊、故道情等企业性质的粗布加工模式,更多的则是家庭作坊模式。

在辉县裴寨社区手工粗布作坊,如果这个时候你能够来一趟,你定能看到不少六七十岁的阿婆坐在织布机前面,哐当,哐当的忙碌着。

社区居民杨大娘已经七十多岁了,从十几岁开始织布,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年了。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全家人的衣被都是杨大娘一梭一线织出来的。虽然现生活条件好了,而且很多机器织的布又好又快,可她却更喜欢手工织出来的布,儿女们也很支持她的“事业”。

如今杨大娘还收了几个徒弟,免费向她们传授技艺。在杨大娘心中,织布手艺不能丢,这是老祖宗一点一点传下来的,她要告诉这些年轻人,将来也要把手艺传给下一代!

所以今天在我市也有不少的年轻人,将家乡的粗布产业作为自己创业的起点。封丘的一位八零后姑娘,就已经将家乡的粗布产品开到了全国各地。最开始创业的时候,这些年轻人大多是靠着自己妈妈或者姥姥的几台织布机做起,而今事业稳步发展,这些创业者已经将村子里众多的家庭作坊组织起来,进行统一销售。

摇出新世纪的梦想

咱们新乡历来都是优质棉的生产基地,而且千年以来,都是坚持纯手工纺织。手工织布相比市场上众多机器织布,具有更柔软、更具弹性的特点。而正是人的汗水和抚摸,给这些布带来一种灵气,机械的粗布,显然更粗硬更冰冷,甚至有些板结。

但手织粗布产品的制造工艺异常繁琐,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抒、掏综、吊机子、栓布、了机等大小72道工序。

它以22种基本色线可以变换出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每道工序里还有很多小工序,可以想象出一件产品包含着精心设计和反复的劳动。

%优质纯棉,%纯手工制作,从种植棉花到粗布成品,不使用任何农药和化学染剂,采用不上浆工艺,没有人为污染。辛勤劳作的背后,是机织布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南宋诗人艾可叔的这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纺织画面。而今家乡的一匹粗布更为我们带来一段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故事。

家常饭,粗布衣。脚踏黄土地,心生黄土情。从尧、舜、禹开始,生活在黄河岸畔的百姓,就在黄土地上躬耕细作,繁衍生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过人的智慧在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而历史就像黄河,流过黄道婆的纺车,流过花木兰的织机,流到母亲的纺车旁。几千年间,勤劳的母亲们正是日日夜夜的摇着它,纺出了儿女的欢笑、将士的征衣、还有华夏儿女的迤逦多姿。摇着它,棉花变成了粗布、文明驱走了洪荒、迎来了新世纪的小康。

天宽地阔,纺线从千千万万个勤劳的双手中缓缓地织来,织成一代又一代少男少女美丽婚床,织成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织成了今日华夏的和谐与富强。

来源:相约新乡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