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新乡市各县(市)都推出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名牌:新乡的牧野文化,辉县的共城文化,卫辉的比干文化,原阳的宰相文化,封丘的相思文化,长垣的君子文化,获嘉的会盟文化等等。关于延津县,1月11日《新乡日报》发表的郝永飞《在推动文旅高质量融合中担当作为》一文提出“延津县三国文化”的概念,笔者认为很好。在此特地把自己多年来学习三国文化的一点心得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都是和延津有关的,以此佐证“延津县三国文化”提法的可行性。延津县·三国乌巢遗址三国历史时间跨度漫长,脍炙人口的历史事件、历史典故繁多,牵涉到延津的和延津相关的仅有两大历史事件,一个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一个是“官渡之战中的三个战役”,即白马之战、延津之战和火烧乌巢。“火烧乌巢”为什么不说成“乌巢之战”呢?因为这都是史书上的固定说法,有时把前二者合称为“白马、延津之战”,把后者称为“夜袭乌巢”。若论年份,仅是初平元年(公元年)和建安五年(公元年)两个年份的事情。但由于在这两大事件中出现的人物多,故事多,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还是一人一人的、一件一件的简述。

01酸枣会盟

《三国志·武帝纪第一·曹操》:“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邺。”这就是有名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开头的叙述。曹操影视艺术形象当然,这里只点到了十路。究竟有没有十八路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当时各路诸侯大军并非驻扎一地,袁绍和王匡驻扎在河内,袁术驻南阳,孔伷驻颍川,韩馥驻邺城,曹操与刘岱、张邈、张超、桥瑁、袁遗、鲍信等驻扎在酸枣(今延津)。就是驻扎在酸枣的七路诸侯大军(当然这是有据可查的),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来到酸枣,理所当然地要开个结盟誓师大会,这就是“酸枣会盟”。在大会上,大家歃血为盟,声讨董卓的罪行,推选“四世三公”出身、名望高的袁绍为盟主(尽管袁绍在河内未到会)。设坛宣誓的时候,按道理应该由盟主领读誓词,可是袁绍没来,各路诸侯级别一般高,互相推让。最后推荐张超手下,被张超称为“海内骑士”的臧洪上坛领誓。臧洪毫不推辞,慷慨激昂,声情并茂,涕泪交流,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

02曹操在酸枣怒斥众诸侯不作为,谋划讨伐董卓大计

据《三国志》记载: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和,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译文:我们兴义兵是讨伐叛乱,现各路军兵已经会合,诸位还顾虑什么呢?如果董卓事先知道我们起兵的消息,仰持天子的名义,占据洛阳周围险要的地形,出兵东进控制天下,那即使他道义尽丧,仍然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隐患。可现在他焚烧宫室,挟持天子向西迁徙,全国都为之动荡,地方豪杰和百姓不知该依附谁,这正是老天要灭亡董卓啊!这是一个一战就能安定天下的机会,我们可不能坐失良机啊!)酸枣会盟后,袁绍作为盟主,本该率领众诸侯与董卓开战,可是都害怕董卓兵势强大,谁也不敢率先出阵进攻,于是曹操站出来,面对众诸侯说了这样一番话,说后,“遂引兵西,将据成皋”,曹操不顾自己兵力弱小,率领自己的队伍向西进发,第一步准备攻占成皋。队伍开到荥阳,与董卓部将徐荣相遇,双方激战,曹操被流箭射中,马也受了伤,曹操的堂弟曹洪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不可以没有将军您!”袁绍影视艺术形象《三国志》接着记述道:“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曹操率领败兵乘夜逃到酸枣大本营一看,十几万大军在那里整天好吃好喝,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根本不说如何讨伐董卓那回事。“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曹操非常生气,忍不住训斥了他们一番,然后给他们出主意,谋划如何讨伐董卓的宏伟蓝图,其中具体到驻扎酸枣的几路大军如何行动——驻守成皋、控制敖仓、封锁辗辕太谷两个关隘等等。最后痛心疾首地说:“现在我们以维护正义的名号聚集了军队,却瞻前顾后,惧怕敌人而不敢进兵,这是让天下百姓对我们失望啊,我真替你们感到羞耻!”结果,张邈等诸侯一点也不会采纳曹操的计策,反董卓联盟,被演义化的“十八路诸侯”分崩离析。但这件事充分表现出曹操是一个有远见有理想、勇于担当、敢作敢为的人!

03曹操白马解围

距上述事件10年之后,建安五年(公元年)二月,袁绍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曹操采纳荀攸之计,引兵先到延津,装作渡河去袭击袁绍后方的样子,准备乘袁绍西来应战之机,再以轻装部队回袭白马。袁绍不知是计,果然派出部分军队往延津应战,曹操立刻派关羽突袭白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斩杀颜良于万马军中,白马之围遂解。这件事表现了曹操两大特长,一是善于倾听下属意见(采纳荀攸之计);二是不拘一格用人才(重用降将关羽)。关羽影视艺术形象单看此事,已经和延津有直接关系了。但在《清康熙四十一年延津县志》上,《遗迹》篇有“白马故墟”,《武将》篇有“曹操”“袁绍”,都记述了“白马解围”这件事,足以表明今天滑县的白马历史上曾归延津县管辖,起码在清康熙时期是这样,不然,延津县志怎会记述滑县的事情?

04曹操延津诱敌

白马解围后,曹操把白马城中的百姓全部迁出,带领他们随着曹军向曹操的大本营官渡撤退。袁绍闻报,又急又气,立刻派和颜良齐名的大将文丑及刘备率军急追,恨不得一口就把曹军吞掉。当文丑军赶到延津南的时候,曹操命令军队在延津南面土山坡下扎好营,解下马鞍放开马,把辎重车辆、军用物资都杂乱地停放在路上。文丑率五六千先头部队赶到,一看堆得满地的军用物资,就争先恐后地去抢夺,阵容大乱。曹操手下众将说:“可以出击了!”曹操说:“时机未到。”一会儿,文丑的兵更多了,拼命地抢夺辎重物资,曹操一声令下:“是时候了,反击!”于是还不到六百人的曹军骑兵立刻挥马出击,大败文丑军并于乱军阵中斩杀了文丑,然后退回官渡。这件事表现了曹操:爱护百姓(带领百姓撤退);善于谋略(引诱计);沉稳老练(不到时候不出击)。揭示出人性的弱点(见东西就抢),军纪的重要(文丑军见东西阵容大乱)。后人据此改编成京剧《战延津》,但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把表现曹操军事杰作的“延津之战”变成了“关羽诛文丑”,因此这出戏又名叫《诛文丑》。

05曹操火烧乌巢

经过“白马、延津之战”,曹操军一连斩杀了袁绍军颜良、文丑两大名将,打破了河北名将不可战胜的神话,大长了曹军的威风,但并没有改变“袁强曹弱”的大势。从4月到9月,双方虽发生过几次战斗,但基本处于相持阶段。直到这年10月才发生转机。袁绍的谋士许攸给袁绍献计,袁绍不但不听,还借许攸家族中有人犯法之机大骂许攸,许攸感到袁绍骄傲轻敌而又看不起自己,一怒之下夜投曹操。曹操闻听许攸来投,高兴得来不及穿鞋,赤脚迎接许攸,虚心地向许攸讨教破敌之策。许攸看到曹操对自己如此尊重,就把袁绍的10万车军粮囤积在大营北40里的乌巢(在今延津境内——《中国通史》注)告密给曹操,曹操亲率轻骑人,“皆用袁军旗号,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夜袭乌巢,放火烧粮,杀守将淳于琼。从此袁军大势已去,曹军胜利在望。乌巢遗址这件事表现了曹操尊重人才、纳谏如流;审时度势、英明果断;亲临一线,身先士卒的精神。特别是“曹操赤脚迎许攸”,同“萧何月下追韩信”一样被称为千古“人才佳话”。这件事的发生地乌巢,史书有记载“今延津东南”的,《中国通史》《古代著名战役》等书明确记载“今延津境内”,近几年有人考证即为延津县僧固乡东史固村亩大沙坑,村民俗称“乌巢泽”。年该村已立碑纪念。

06关羽斩颜良诛文丑

明确了“白马解围”“延津诱敌”均在延津,“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在延津”也就顺理成章。而且延津民间一直有关羽斩颜良的传说,其地点有两个版本,一是“塔埔说”,因为塔埔有白马塔;一是“僧固说”,因为那里过去有颜良墓。为什么没有关羽诛文丑的具体地点之说呢?一查历史发现,关羽斩颜良是历史事实,关羽诛文丑是艺术虚构。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把颜良文丑均写成关羽所杀,用的是烘托的艺术手法,目的是塑造关羽的高大形象,体现了作者拥刘反曹的立场。今天我们学习研究三国历史,大可不必过分纠缠这些,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为关羽的高大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被尊为神。关羽影视艺术形象值得研究的是,“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早已成为一个固定词组,或者说几近成为一个“成语典故”,但要说成“成语典故”,她的意义是什么呢?关羽作为一名武将,战场上杀人无数,为什么单单一个斩颜良诛文丑(当然紧接着还有“过五关斩六将”)却被人们代代相传、百谈不厌呢?细究此事,惊人地发现,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背后的英雄是曹操,起决定作用的是曹操,是曹操成就了关羽,没有曹操,就没有“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就没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以及关羽后来所有的辉煌!道理很简单,这是由关羽当时的身份、地位决定的!《三国志.武帝纪第一.曹操》记载:建安五年()正月,曹操东征刘备,把刘备打败,“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译文:刘备投奔了袁绍,曹军还捕获了刘备的妻儿。刘备的大将关羽驻守下邳,曹军乘胜进攻,关羽投降了曹操。)《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关羽》记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译文:建安五年,曹操率大军东征徐州,先主刘备战败后投奔了袁绍,曹操擒获关羽后返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给与了他优厚的待遇。)”两文分别用了一个“降”字一个“禽”字,充分表明关羽的“降将”“俘虏”身份。就连在《三国演义》里,关羽降曹后,“操自出辕门相接,关羽下马入拜”,“关羽曰:’败兵之将,深荷不杀之恩。’”然而,曹操爱惜关羽是个人才,不仅不杀这个“俘虏”,而且封关羽偏将军。一个“礼之甚厚”含义多多!曹操都给了关羽什么样的优厚的待遇呢?《三国演义》写得活灵活现,什么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今日送绫罗绸缎,明天赠战马战袍,但关羽一身正气,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一句“降汉不降曹”充分表明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关羽的一系列表现更加感动了曹操,“操见公如此,愈加敬服”,多次脱口称赞关羽“真义士也”。而这时的关羽身居曹营,名为“俘虏”“降将”,实为座上宾,受尽了礼遇款待,对曹操的知遇之恩,早已做好了报答的思想准备,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寻找大哥刘备创造条件。同时,对于颜良文丑河北名将的大名不为所惧,正所谓无私无畏,在实际行动中又讲究策略,采用奇袭手段乘颜良不备而取胜。曹操慧眼识英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看到了关羽是个人才、英雄,见贤思齐,不但不杀,还待为上宾。千方百计收降关羽,进而大胆启用,终于得到好的回报。如果曹操硬把关羽杀了,或者即使不杀,也不启用,关羽后来的所有辉煌都没有了。所以说,曹操成就了关羽。曹操关羽之间存在着的这种“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知恩必报”“杀敌报恩”的传统思想和智慧,是无敌的力量。袁绍、颜良、文丑不懂这些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优秀思想智慧,凭着一介武夫的“力大无比”,“声名显赫”,“傲视群雄”“目空一切”,颜良文丑在“名将”的光环下高高在上,不谦虚谨慎,麻痹大意,一代名将被闪电般地割去首级,“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正是这些人生智慧蕴含其中,才使“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的故事被视为美谈,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07刘备:延津路上忍辱负重

刘备在延津,得从建安五年()说起。曹操率大军东征刘备,刘备战败,曹操把刘备的兵马全部收编,俘获了刘备的妻子儿女及关羽,张飞逃亡到芒砀山,刘备逃奔青州袁谭,袁谭将情况汇报给父亲袁绍,袁绍出邺城里迎接刘备——一个败兵之将,光杆司令,却还受到如此待遇,值得庆幸!可接下来的事情就一次比一次地不咋地了!也越来越和延津有关了!袁绍进军黎阳,派大将颜良围攻白马,曹操派关羽斩颜良解白马之围,刘备在袁绍手下第一次面临生死关头。刘备影视艺术形象(以下袁绍两次欲斩刘备,《三国志》都没记载,不符合情理,因此以下按《三国演义》之说)袁绍对刘备瞪眼说“汝弟斩吾爱将,汝必通谋,留尔何用!”喝令把刘备斩了。这时候,刘备刘玄德的聪明才智、大智大勇可就表现出来了。他明知道是他的二弟关羽做的事,可竟然不慌不忙地分辨说:“明公只听一面之词——,天下形貌相同者不少,岂赤面长髯之人,即为关某也?明公何不察之?”——就是这样简单的两句话,竟然蒙骗住了袁绍,化险为夷!接着在“延津之战”中,《三国志》明确记载:“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破之,斩丑”。袁绍竟然又重用刘备,派刘备和文丑率军追赶。请注意,刘备的名字排在文丑之前,因为刘备的声望高。可是文丑却说:“刘玄德屡败之将,于军不利。既主公要他去时,某分三万军,教他为后部。”表明文丑嫉妒刘备,看不起刘备,生怕胜利之后刘备居头功,而让刘备押后阵。在追赶曹军的延津路上,刘备素知曹操善用奇兵,一直苦劝文丑慎重行动。但文丑一方面痛恨颜良被斩,一方面看不起刘备这个败军之将,根本不把刘备的劝告放在心上。为抢功,自己带着五、六百轻骑兵猛追,将大军交付后面紧随而至的刘备。结果,曹操用辎重诱敌,文丑中计被斩,随后而到的刘备见文丑已死,不敢恋战,更怕中了曹操埋伏,便急速向袁绍大本营撤退了。对此,易中天的说法是“跑了”,“跑得比兔子还快”,说刘备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对于刘备的这种负面认识,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其实这种认识是很浅薄的。有句民间谚语说得好“能大能小是条龙,光大不小是条虫”,刘备被曹操打败之后投靠袁绍,原来的一方人主屈居下位,降格到一介武夫文丑的级别,带领士兵上前线拼杀,随时都有掉脑袋的危险,那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和气魄啊!难怪后来三分天下有其一呢!刘备回到袁绍营中后,面临第二次生死关头。袁绍大怒,骂道:“大耳贼!焉敢如此!”令推出斩之。刘备镇定自若:“某有何罪?”绍曰:“你故使汝弟又坏我一员大将,如何无罪?”刘备不卑不亢地说:“曹操素忌备,今知备在明公处,恐备助公,故特使云长诛杀二将。公知必怒。此借公之手以杀刘备也。愿明公思之。”几句话又把袁绍说转了,竟要刘备给关羽写信招降关羽,刘备再次化险为夷。刘备在袁绍营中,恰似“虎落平川被犬欺”,动不动就面临杀头危险。两次化险为夷,没有任何外力相助,全凭自己临危不惧、大智大勇、巧言善辩渡过难关。追赶曹军的延津路上,面对文丑的“狗眼看人低”,刘备表现了大海般的气度,忍辱负重,为了汉室大业,屈居下位,结果保全了自己,最后终成大业。

08“五子良将”在延津

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只有关羽一人在延津斩颜良诛文丑,而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却一个个在延津留下了战斗足迹(以下按《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记载先后排列)。与关羽一起解白马之围的张辽现在一说“白马解围”,人们第一个提到的是关羽,因为关羽斩了颜良。第二个提到的是曹操,因为曹操是主帅。《三国志.武帝纪第一.曹操》则记载“使张辽、关羽前登(命张辽、关羽率先攻敌);《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关羽》记载“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曹操派遣张辽和关羽作为先锋进攻颜良)”。可见,“白马之围”在张辽一生中也是光彩的一页。然而,由于关羽亲手斩了颜良,人们总是津津乐道谈关羽而忽略了张辽的功劳。事实上,当时关羽作为曹操新来的降将,曹操对他尚有个考验过程,命其为“先锋官”时,也只是个“副先锋”,名字排在张辽之后。因此,研究官渡之战,不可忽略张辽。斩杀袁绍大将淳于琼的乐进乐进是曹操手下的又一虎将。他在官渡大战中出场虽然不多,但却是一鸣惊人。《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于禁》记载:乐进“渡河攻获嘉,还,从击袁绍于官渡,力战,斩绍将淳于琼。”寥寥20余字,把乐进渡过黄河攻打获嘉,回师参加官渡大战,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力拼杀,万马军中斩杀袁绍大将淳于琼的高大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曹操派驻延津的唯一大将于禁《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于禁》有三处记载于禁在延津。其一:“太祖初征袁绍,绍兵盛,禁原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太祖引军还官渡。(译文:曹操开始征讨袁绍时,袁绍势力强大,于禁自愿作为先锋。曹操鼓励他,给他两千兵马由他率领,驻守在延津抗拒袁绍,曹操则率军返回官渡。)”其二:“刘备以徐州叛,太祖东征之。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译文:刘备在徐州叛乱,太祖率军东征。袁绍进攻于禁,由于于禁防守坚固,袁绍没能攻破。)”于禁驻守延津,袁绍进攻于禁也就是进攻延津。这段话虽然没有出现“延津”二字,却完完全全是发生在延津的事情。其三:“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击绍别营于杜氏津,破之。迁裨将军,后从还官渡。(译文:于禁又和乐进等人率领五千名步骑兵,攻击袁绍的其他营垒,从延津西南出发,沿着黄河直到汲县(今卫辉)、获嘉两县,焚烧了敌人重兵把守的三十多个驻地,杀死和俘虏敌人各有几千人,袁绍的部将何茂、王摩等二十多人投降。曹操又令于禁率军进驻原武(今原阳),在杜氏津攻破了袁绍的又一处营寨。于禁因此被提升为裨将军,然后也回师官渡。)”这里写于禁在延津和袁绍战后,又和乐进率军从延津西南出发,在今天的卫辉、获嘉、原阳等地攻打袁绍的其他营寨并战绩辉煌的故事。劝告袁绍不听而弃暗投明的张郃《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张郃》记载:“绍遣将淳于琼等督运屯乌巢,太祖自将急击之。郃说绍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图曰:‘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译文:袁绍派淳于琼等人押运粮草驻扎乌巢,太祖亲自领兵攻击。张郃劝袁绍说:‘曹军英勇善战,一定会击溃淳于琼等人。淳于琼一旦失败,那么将军的大业就完了,您应该赶快领兵援救。’谋士郭图却说:‘张郃说的不对。不如进攻曹操大营,曹操势必回救,这样乌巢不救自解。’张郃又说:‘曹军营盘坚固,贸然进攻肯定攻不下来,如果淳于琼等人被俘,我们也就都成为俘虏了。’袁绍不听张郃的劝告,只派出少数人增援淳于琼,而用重兵攻打曹操大营,果然久攻不下。大本营没有攻下,曹操大败淳于琼,袁军大败。郭图非常羞愧,更加忌恨张郃,变本加厉地诬陷张郃为失败而高兴,说话趾高气扬非常难听。张郃担心受迫害,看到大势已去,毅然投奔了曹操。)”张郃对形势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怎奈袁绍不听,郭图诬陷,面对是非不分、黑白不辩、亲小人、远贤臣的昏君,张郃毅然选择弃暗投明之路!我们应该为张郃点赞!官渡之战中攻最多被封侯的徐晃《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徐晃》记载:徐晃“从破刘备,又从破颜良,拔白马,进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将军。与曹洪击隐强贼祝臂,破之,又与史涣击袁绍运车于故市,功最多封都亭侯。”陈寿用极简略的文字,写出徐晃跟随曹操打败刘备,又随曹操打败了颜良,攻下了白马城,随后进军延津,大败文丑,被提拔为偏将军。又与曹洪攻打隐强县的贼寇祝臂,和史涣在故市截击袁绍的运粮车队,因立下的战功多,被封为都亭侯。关于“故市”,《中国通史》注释:“故市、乌巢:都在今河南延津境内。”延津县三国文化有几个显著特点:(1)两件三国历史大事:讨伐董卓和官渡之战;(2)众多三国历史名人。三国三巨头其中的两巨头(曹、刘);“桃园三结义”的老大和二弟(刘、关);魏国的“五子良将”,都在延津留有战斗足迹!这不能不说是古老延津的一个传奇!(3)曹操正面形象的佐证。(4)传达出许多人生大智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