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古黄河故道区域的很多的村庄,一般都是因姓氏而命名的,如延津县马庄乡的于庄、荆庄、王庄等。但我“罗滩村”的村名和姓氏毫无关联,并无“罗”姓人氏居住存在。罗滩村历史悠久,追其根源还要从南宋时期说起,年黄河在原阳决口,流经延津西北和汲县交界处原黄河故道南移,黄河水流经这里的时候,由于水量太大,洪水泛滥,大量河水冲击河床,慢慢积累起一片沙滩,即现在的罗滩村址所在地就自然形成了荒芜的滩地,水域边芦苇茂密、河滩上黄沙遍野。夏天汛期来临,河水猛涨,沙滩被淹没。到了冬天枯水期,河水又慢慢退去,露出来一片片的沙滩地。有人无意中发现这个规律,就在沙滩上种植小麦、大麦,等农作物。但前提是在汛期到来之前就要收获自己种植的庄稼。否则就会被河水淹没,等汛期河水上涨之前就必须收割完毕。由于滩地土质湿润肥沃,所收粮食籽粒饱满,收益颇丰。人们就在滩地高处搭建简易窝棚暂居,等收割完毕就马上带着自己收获的粮食离开这片沙滩地。由于常年在这片滩地的挪来搬走,故命名为“挪滩”。自明洪武初年至永乐年间(~),黄河水流向改道,已经没有原来的洪涝灾害,土地面积也越来越广,从山西泽州和潞州地区大量移民在此定居,人们收割完麦子以后就不再离开这片滩地了,又种上了秋天的谷子,玉米、高粱等作物。勤劳的农民就拆除窝棚,用泥土掺杂小麦秸秆垛起房屋和围墙居住,渐渐的在这片滩地上居住的居民越来越多,就形成了村庄的雏形。斗转星移,村庄周围的河水逐渐消退,露出大面积的低洼土地,村民居住地在全村的最高处,周围地势低洼,形似一面“铜锣”大家又称这片土地为“锣滩”。后因书写方便就简化为“罗滩”至今。经过千百年以来的繁衍生息,罗滩村现共有臧、李、王、程、张、郝六大姓氏。村民小组12个,居民户,长住人口人,党员40人,村民代表36人,共有耕地亩,其中有效灌溉耕地亩,林果面积30亩,如今的罗滩人杰地灵、村干部治理有方、农业工业名列前茅,我为我的故乡骄傲。原稿提供:李志强整理编辑:王利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2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