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重点痤疮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4421470077907&wfr=spider&for=pc

01

刘震云前往美国参加活动,面对跟拍的镜头,他说“走在华尔街或者走在自由女神的身边时候,跟在我们村走,没什么太大的心情的改变。”

随着自己名气越来越大,刘震云走过世界很多角落,尤其是与冯小刚搭档之后,许多电影宣传的场合里,也总能在商业场合看到刘震云的身影。

开阔了世界眼光之后,刘震云的内心总有一个参照对比,那就是自己的家乡,那个不是的河南村落。他曾说,这些地方其实与河南延津的庄子没有什么区别,建筑不一样,河流不一样,肤色不一样,语言不一样,但人性确实“非常非常一样”。

刘震云回忆,“我们村子特别小,村里每个人都认识我。有人问,现在是一个名人,什么感觉。”他回答,我从小就是“名人”呀,村里所有人都认识我,说“这不是刘家大小子吗”。而这个村子有多小呢,直到现在刘震云去衡量“20公里”路程时,他心中想到的第一个坐标系便是“村子到县城”的距离。

02

常在想,刘震云与冯小刚配合这么多部电影,一定有何共同点,这其中也许有商业观念达成共识,也许有反映小人物精神内核的共鸣,更应该有一点,那就是幽默以及以幽默为手段所揭示人性的演绎手法。

刘震云写作风格的根源来自于哪里,也必定与其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家庭中,两位家人对其影响很深,一个是外祖母,一个是舅舅。

刘震云婴儿时期,家人背着他来到这个村子那

时村里的月光特别明亮,把夜晚的小院子照得很亮。外祖母不识字,祖孙二人站在院子里,看着带字儿的东西就像看着“火星文”一样,外祖母叹了口气,“咱俩研究到天明也没用,还是睡觉吧”。那一夜,知识文字的匮乏成为了祖孙俩的巨大灾难。此后,即便家里那么穷,妈妈还是卖了簪子,供他读书。

外祖母出生于上世纪初,一直到去世那一年,老太太还在地里劳动着。老太太年轻时,可谓是当地著名的“明星”,用刘震云的话说,外祖母在村里的名气相当于“斯特里普”、“安吉丽娜朱莉”、“杜兰特”。

外祖母不到一米六的身高,一口气割完三里路那么长的麦子时,那一米八的大汉也就割到一半的位置。刘震云问她,您为啥割麦子那么快。外祖母说,“我只要是扎下腰,我从来不直腰。你直头一回腰,就会直第二次,在别人直腰的过程中,我割得比别人快。”

14岁,刘震云离开故乡去当兵,能够走出这个村庄,实则受到了另一位家人的指点,那就是被他成为“哲学家”的舅舅。

舅舅是位木匠,舅舅告诉刘震云,你要是一直在村里待着,最多能娶一个“小寡妇”。刘震云心有不甘,问“那该怎么办?”舅舅告诉他,“那就离开这个地方”。舅舅哪里读过哲学书籍,但是却在朴实的话语里道出了很多人常常思考的问题“从哪来,到哪去”。

03

年5月复员后,刘震云留在塔铺中学担任民办教师,连能不能顺利转正都没底的刘震云,何谈人生未来的规划。7月份要到来的高考,成为了他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带着对未来的迷茫与希冀,他拿着书去玉米地里复习。

无意间,他看到一位姑娘在水边一手拿着镜子,一手梳着头发。晚霞落在河水里,落在镜子里,把她的脸庞映红了。此后,河边这一幕,成为了刘震云小说《塔铺》的一部分。

上世纪70、80年代,很多人都开始写作。别人写,他也写,几十年后别人不写了,他还在写。从写作开始,刘震云就伴随着批评和议论。

《一地鸡毛》出版后,有人认为这是流水账。后来,刘震云的风格被认定为“新写实主义”流派。评论家李敬泽说,“莫言创造的故乡盛开在感官里,刘震云的故乡在‘说话’里”。

《故乡面和花朵》长达多万字,刘震云自嘲,据说这本书有“两个半”人看过,一个是刘震云自己,一个是他的编辑,还有是傻子看一半。不过呢,后来很多人用这本书写博士毕业论文,为什么呢,刘震云继续自嘲,这本书多万字,导师肯定没有耐心把它看完的。

刘震云接受采访时说,他自己认为对他作品最到位的评价就是“对刘震云无处下嘴”。

刘震云的文字直白、幽默,有时候甚至觉得人物说了些“废话”,但生活不就如此吗,多少时候“一句真的能顶一万句”,大部分不就是在“一地鸡毛”的生活里,无穷无尽地说话,又无止境地寻找意义。

刘震云的作品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各国发售,意大利翻译家李莎评论,刘震云的幽默不是表面的,是具有深层含义的。

正如刘震云自己所说,世界各地走在哪里都一样,因为人性都是相通的。他作品里的人物就生活在真实而魔幻的世界里,这些人的心事无处诉说时,他作为倾听者将其叙说,通过文学写出了他们的“肺腑之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