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而一炮而红的除了“京圈朔爷”王朔,还有刘震云。年,刘震云创作的《一地鸡毛》被冯小刚拍成了电视剧,刘震云拿到了8万块的报酬,虽然没获得大奖,但让刘震云名声大噪。

但谁能想到,原本普普通通的农家小子,今后会成为文坛大咖,刘震云的前半生,一直在不同的身份之间转换:从最开始普普通通的农村小子,到后来参军成为军人,复员后当过教师,紧接着参加高考成为河南高考状元,被北京大学录取,一路开挂,升级为文坛大拿。

农家小子的“文坛大咖”的升级之路

刘震云,年5月生于河南新乡延津县,普普通通的农家小子,家境清贫。年,15岁的刘震云产生了离开家乡的想法,不久后,他报名参军来到了甘肃酒泉。

在他后来的小说《新兵连》里,他写道,茫茫戈壁滩上,四年军旅生涯的痕迹是如此的清晰可见。后来刘震云慢慢发现,军队生活并不是最终归宿,只有考上大学才能出人头地。于是,年的5月,20岁的刘震云回到了老家河南。在塔铺中学一边做民办教师,一边复习功课,准备参加刚刚恢复的高考。

年,刘震云成为整个河南省的高考状元,在北大四年的时间里,刘震云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理想,在北大校刊上他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瓜地一夜》。

北大毕业后,年24岁的刘震云一边在报社上班,一边继续摆弄自己喜欢的文字,潜心于文学创作。五年后,年,刘震云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塔铺》,遂引起文坛瞩目。

年时,刘震云发表了他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同行知名作家曾经评价说,这是一部琐碎人生的范本。将小市民鸡毛蒜皮的生活展示无疑,随即在文坛上,在读者中这部小说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北大时期,刘震云最大的梦想是做“现代的鲁迅”,在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作家,后来结识了冯小刚,他又成了一名编剧,好友王朔曾经这样评价刘震云:“我很善于自省,所以活得比较辛苦。我不像刘震云老师,他总是让别人辛苦。”

在好友冯小刚的鬼斧神工下,刘震云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其中《一地鸡毛》、《手机》、《一九四二》最为成功,刘震云身价也水涨船高,如今的刘震云,已经是上市公司的股东,可谓是文商“两开花”。

嘲讽莫言,给王朔挖坑

自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关于他的言论从未停止过,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评点莫言说:“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他的小说都是很长的,除了在《上海文学》发表的《莫言小说九段》。”,“我感觉他写得太多了,他的书有现在的一半厚就更好了。”他还曾亲自对莫言说:“你的小说太长了,你写得太多了。”

有褒就有贬,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刘震云如何看待当今文坛现状,他直言不讳回答道:“莫言能获奖,表明中国至少有十个人,也可以获奖。”

巧合的是,年刘震云与莫言等共4人都同时获得国内文学奖的最高奖项茅盾奖,这句话背后的内涵自然是不言而喻。

“这就好像两个找到新娘的人对着光棍在谈洞房花烛夜的得与失,你让坐在下面的光棍弟兄情何以堪。”

接着他又话锋一转:“问题是也许光棍弟兄不觉得这样的婚姻是他人生最终的目的。”

诺奖虽然诱惑很大,但并不是人人趋之若鹜,对于刘震云而言,并不愿意为了写作而写作,相比之下,他更喜欢倾听作品所传达的声音。

众所周知,刘震云、王朔、马未都是“铁三角”,原本身为文化学者的他,在对收藏产生浓厚的兴趣后,便淡出了文坛。他曾经这样评价两位好友:“王朔、刘震云,他俩都不是“正经人”,只有我自己是好人。”

显然这句话是对好友的调侃。在《圆桌派》中,马未都分享了一件刘震云与王朔之间的趣事:

“刘震云最会挖坑,挖王朔的坑:王老师,小说写得非常不错,王朔说不行,写不好写不好,过去了。每天吃中饭,因为吃饭都在,那时候做笔会嘛,都在那个食堂里吃,那时候食堂也没说像现在都是摆上席,就是一人一份端在一起。第二天同样的话还说,王老师确实我觉得你小说写得好,王朔说真的写得不好。第三天还这样夸,王老师我是真心的话,你的小说写得是真好。然后王朔第三天就说,我是觉得我小说写得不错。你瞧,我在桌子上呢,刘震云当场就把脸翻过来对我说,一般人最多就扛住三天。哈哈,然后王朔就扛到第三天,对吧,让人恭维的。”

正是这种“恭维”(坑人)的方式,差点让两人翻脸,为此,王朔也曾经这样吐槽过刘震云:刘震云比冯小刚还要“狡猾”。

中国版《百年孤独》——《一句顶一万句》

年,刘震云凭借《一句顶一万句》,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从青年时代创作《塔铺》、《一地鸡毛》等中短篇,到中年开始创作《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等长篇小说,刘震云在写作这条路上,越写越能体会出写作的滋味。

《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中国版《百年孤独》,是刘震云的一个成熟、大气之作。

著名评论家白烨说:

这是注重人性的细微神经和生活的内在肌理的文学书写,而语言本身就含带了意味,言况本身就体现了审美。小说何以是语言的艺术,刘震云的这部作品既是一个个人化的阐释,又是一个典型化的示范

《一句顶一万句》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生动地刻画出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与外国人身上背负的十字架不同,中国人身上背负的十字架不是宗教而是语言。这部稍嫌琐碎的小说,用不断出场的人物来说明,在中国,语言是一个人气脉里最厚重的东西。语言这个东西的顺畅流淌很玄妙,不能靠血缘,不能靠爱情,不能靠道德,不能靠等级划分,甚至连机缘也靠不上。

读《一句顶一万句》,常想到《水浒》,千年以来,中国人一直在如此奔走,这种眼光是中国小说的国风,国风久不作矣。

如果你对刘震云的作品感兴趣,《一句顶一万句》绝对不容错过,点击上方链接,读一读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