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时代好青年标准培育时代新人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
北京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和教育的重要论述,按照教育部、北京市委统一部署和新时代好青年标准,强化首善意识,坚持改革创新,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生动实践中推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
一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上好首都特色“大思政课”。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率先全覆盖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建成全国首个课程教学研究会,创设“同备一堂课”等育人品牌,每年覆盖超千万人次。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打造覆盖1.8亿人次的冬奥、疫情防控等鲜活“大课堂”,组织53万名学生参与国庆假期主题实践,举办百余场“大剧院里的思政课”。持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各门思政课,构建具有鲜明北京特色的沉浸式思政课程群。
二是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服务党和国家大事中深化立德树人。以服务保障党和国家重大活动为契机,引导青年学生主动担苦、担难、担重、担险,9.6万名师生参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联欢等庆祝活动,3万名师生参与建党百年文艺演出、广场合唱献词等庆祝活动,2.33万名师生参与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服务等。深入总结转化为在服务保障重大活动中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让蓬勃青春始终与时代使命同频共振。
三是引导青年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精神,开展余场“永远跟党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宣讲活动,每年带动2.8万名毕业生扎根基层。连续17年开展红色“1+1”党支部共建活动,组织20余万名学生党员走进乡村、社区一线。实施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组建支团队奔赴22个省份的个乡村开展实践。持续加强择业观、就业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到基层一线就业创业,将小我融入大我。
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启动“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活动,持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引导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努力把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河北省教育厅
河北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工作部署,以“人民满意、教育强省”为目标,加快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发展格局,努力把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责任、引领功能、组织工作、要素保障“四个体系”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全部完成党组织优化设置。推进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依托17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12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开展合作共建“精准送学”。建立省、市、县三级学校劳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研发河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管理平台。
二是聚焦民生关切,持续促进教育公平。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提质工程实施方案,到年95%以上义务教育学位全部由公办学校提供。年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所。持续打好“双减”攻坚战,全面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
三是深化智慧应用,加快提升教育数字化水平。扎实开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试点工作,全省平台注册用户超过万。持续优化省级平台建设,开发地方特色数字教育资源。推动数字校园建设,促进教学设备向交互式、智能化发展。建立完善省级电子平台,推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深化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四是开展县中帮扶,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县中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逐年降低民办普通高中跨市域招生比例,年开始,民办普通高中只在审批地招生。畅通普通高中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将普通高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提高到35%。
五是坚持常抓不懈,全面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全省1.68万所建有食堂的学校实现了“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全省1.1万所有建设任务的学校实现校园高层楼宇安全防护全覆盖。在10个领域38个方面开展防风险、除隐患、保安全大检查工作,重大风险隐患全部省级挂牌督办,全省校园事故数量较上年下降38%。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全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甘肃省教育厅
近年来,甘肃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办好学前教育”的决策部署,坚持公益普惠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幼有所育”的期盼为目标,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和保教质量大幅提升。
一是夯实发展基点,强化系统保障。省委、省政府适时研究、系统谋划,健全符合省情的政策保障体系,理顺体制机制,畅通教育规划、财政经费、公共资源优先支持的渠道。10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学前教育经费亿元,年均增幅17.53%,年财政学前教育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达到8.42%。建立省市县三级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上下协同、左右联动解决结构布局、基础条件、师资配备、保教质量等堵点难点问题。
二是聚焦工作重点,促进扩容提质。近3年连续实施城镇公办幼儿园扩容工程,新增公办园所、学位4.5万余个;扎实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及“回头看”,增加普惠性学位8万余个。落实并逐年提高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全面加强普惠性民办园认定管理,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年起实施减免保教费政策,为贫困家庭孩子入园“兜底”,年惠及幼儿92万名。全面推动幼小科学衔接,建立办园行为督导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帮扶体系,多所城区和乡镇优质幼儿园结对帮扶近所农村园和民办园,着力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
三是着眼关键支点,建强师资队伍。坚持强基固本、师资第一,始终将教师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事业单位招考、中小学教师转岗等多种渠道,近3年年均补充专任教师余名。省委编办核定市县两级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近2.7万个。逐年在省内师范院校扩大本专科层次学前教育招生规模,将学前教育专业纳入省级公费师范生培养范围,从源头上保障了专业化、有质量的教师供给。健全培训体系,5年一轮的全员培训覆盖全省所有幼儿教师。所有乡村幼儿教师人均每月享受不低于元的生活补助。
下一步,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党的二十大“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政策和资源保障力度,着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
黑龙江省教育厅
黑龙江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实现职业教育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双促进、双提升”。
一是完善培养体系,提升涉农人才供给“适应性”。部省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19个。3所涉农高职学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一体化推进中高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建设2个国家级涉农专业群和10个省级专业群。建设国家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4所、省级29所。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增强服务乡村产业“匹配度”。年,与省内龙头企业共建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30个、职教集团9个,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个,构建校企合作促进乡村振兴的多元协同生态。年起,推进9所涉农高职学校与41所县域职教中心“大手拉小手”共建行动,服务县域小微企业等家。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提高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度”。依托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省农科院和龙头企业组建“大豆选育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大豆新品种选育,年均推广面积达万亩以上。组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研究院,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模式万亩,减少黑土地流失70%以上。校企共同研发抗倒伏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近3年累计推广水田面积19.5万亩。
四是培育乡风文明,增强乡村基层治理“驱动力”。建成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个,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县区覆盖率达到%。组建个“乡村振兴学院”“职教智慧学院”“村官学院”,举办农村“网红经济”带头人培训1.1万人次。
五是聚力帮扶共建,跑出农民共同富裕“加速度”。开展职业教育帮扶计划和圆梦行动,培养大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面向种养大户等开展产业指导服务,年均服务余次,带动农民增收3.3万户。年,实施“百村千社万户”公益助农行动,校地共建边境县协同发展联盟,推动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近5年累计推广农村实用技术项,开展农技推广培训、技能扶贫培训万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抓部省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职业教育力量。
深化改革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教育厅
近年来,江苏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内涵建设为引领,坚持“五个注重”,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注重抓基础,促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年启动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工程,推出高校促进教学能力提升“十大举措”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十项标准”,推进多个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现教学环节和教师“两个全覆盖”。
二是注重抓关键,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纳入省委人才办年度十大任务,遴选建设30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力求做到在真实场景下真学真做。
三是注重抓重点,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施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计划,构建“学校—学院—专业—课程”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科教融汇,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各类资源,重点建设南京新能源、无锡集成电路等4个政产教联合体,以及工程机械、前沿新材料、核心信息技术等7个产教链融合共同体,构建科技与教育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
四是注重抓特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走深走实。将“双创”工作作为省委、省政府考核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完善“国家—省—校—院(系)”四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重点建设8个国家级双创学院、6个国家级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和50个省级双创实践中心。培育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超家,估值累计超亿元。
五是注重抓协同,促进高等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统筹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努力实现规范、有序、高质量发展。严格校外教学点设置调整和教育教学管理,年校外教学点同比缩减55%。深入开展高校非学历教育规范管理,建成“江苏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阳光信息平台”,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和“双随机”检查。实施服务老年教育倍增行动计划,首批设立17个银龄学习中心,实现继续教育覆盖面和参与度“双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本次会议的部署要求,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主线,全力以赴抓落实、创特色,争一流、作示范,努力为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江苏高教力量。
以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现代化
浙江省教育厅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强调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浙江全面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积极以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现代化。
一是系统归集教育数据。数据是数字化的基础。我们按照“标准先行、分级归集”的思路,先后出台10余项教育数据的字段标准,推动省、市、县、校四级实现数据贯通,目前已汇聚教师、学生、组织机构等基础数据3.79亿条、应用数据亿条,为系统实施教育数字化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我们围绕教、学、考、评、服各个环节,努力让数据和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扩大应用、发挥作用。开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整省试点,开设“名校上云”“名师金课”,迭代升级“学在浙江”2.0应用。全省有所学校实现了跨时空的“同步课堂”,实现了资源共享。建设虚拟的“艺术互联网学校”,妥善解决了山区和乡村学校艺术教师紧缺、艺术课程难以开设的问题。我省还用数字化的手段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育质量监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广大教师开展“精准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是数据辅助教育治理。充分挖掘教育大数据资源和价值,助力科学决策和有效治理。比如“浙江双减在线”应用场景,通过多跨集成各部门的数据,实现了对培训机构从资金往来到日常运行的监督,3.8亿元预收学费纳入监管,访问量达2亿人次。开发“浙里校园安全”应用程序,通过归集共享各类涉校安防设施,已远程开展安全巡检万次,处理隐患3.5万个。开发了“食安在线”,初步做到了“食材来源可追溯、食品加工可监控、学生点餐可选择、用餐评价可监管”的闭环管理。
四是激励社会积极参与。我们积极推行“一地试点、全省共享”机制,吸引了余家企业参与教育数字化改革和智慧校园建设,开发了各类教育应用余个,极大地激发了教育数字化改革的活力。目前,全省有多个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正在开展教育数字化改革创新试点,有些成熟的项目已经在全省推广实施、落实见效。
下一步,浙江省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努力打造更多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数字化成果,争取为全国探路试点、提供经验和借鉴。
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锚定科研经费、产出、成果转化数量实现“三个倍增”目标,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有组织推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助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强化基础研究。联合省科技厅制定四川省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省级层面设立并实施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高校获批基础研究项目和经费均占85%以上,年度四川省科技奖励中,86%的自然科学奖、%的技术发明奖均为高校获得。二是加快急需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积极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集中大攻关。三是强化协同创新。打破创新资源流动壁垒,构建“厅(局)+市(州)+高校+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年以来高校在产业领域实施重大攻关项目70余项。
打造战略科技力量。一是全面参与构建以战略需求引领的创新体系。在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等领域全面参与、组建4个天府实验室,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级战略科技平台占全省70%以上。二是在服务对接战略急需中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实施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推动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机制,依托一流学科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平台。
突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不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探索形成突破路径。二是有效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力。出台《关于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行动的意见》,建设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有力促进科技成果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三是强化“产学研”一体化战略布局。发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需求“三张清单”,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在川高校主动服务“国之大者”,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持续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
福建省教育厅
在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教育部关心指导下,福建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公平和质量,深入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以高水平教育督导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一是坚持服务大局,构建高质量教育督导体系。推进教育督导法制化,出台地方性教育督导条例,制定实施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实施细则等配套政策。推进教育督导体系化,优化对县“两项督导”制度,率先启动“对市督导”,构建“逐级全覆盖、跨级重抽查、本级促协同”的分级督政体系。推进教育督导规范化,健全省市县三级总督学制度。
二是坚持立德树人,聚焦公平质量强化教育督导。督教育投入,针对“两个只增不减”“一个不低于”落实不力等问题,启动问责程序,约谈县区政府主要领导,将线索移交当地纪检监察部门。督均衡发展,提前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组织开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省级督导评估,截至年12月,全省学前教育普惠率达93.1%,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率达70%。督质量提升,修订印发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施方案,强化结果运用,解读监测情况,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三是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教育督导履职能力。加强督学队伍建设,优化省政府督学队伍,坚持按照“四个一”推进机制指导市县开展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先后推出一批教育督导责任区建设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先进典型。推动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联合出台责任督学工作经费保障政策,在省级层面确定责任督学劳务补助标准。加强教育督导组建设,扎实推进督导组评估、专家组复核、社会满意度调查等全链条工作。加强教育督导智库建设,连续举办3届福建教育督导高峰论坛,组织专家总结6年以来对县“两项督导”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升教育督导“福建经验”。
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这次会议要求,持续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作出新贡献。
全力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年,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教育部的部署要求,坚持把稳就业、惠民生、重实效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一是抓紧三级联动,坚决扛起就业责任。构建“政府、部门、高校”分级负责,协同联动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政府带头履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谋划部署,副市长统筹调研督办,市政府出台政策措施18条。部门协同担责,成立由常务副市长牵头、12个市级部门组建的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班,定期深入高校督查督办落实情况。高校全力尽责,严格落实“一把手”工程,全力保障就业工作人财物,书记校长访企拓岗,职能部门、二级院系和辅导员履职尽责,合力推动。
二是抓实三方统筹,全力拓展就业岗位。落实挖掘、稳定、开发“三个一批”,全年政策性岗位共吸纳毕业生8万余人。采取“市级统筹+校际联动+高校走访”三级协同访企拓岗,积极开发市场性岗位,由市级层面牵头组织高校跨3省市、分8批次走访工业园区;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业创业联盟,组团安排高校走访企业,拓展就业岗位12.97万余个。抓好“疫情与就业、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3个统筹,抢抓疫情防控间隙机遇,见缝插针组织线下招聘,全年共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招聘会2万余场,提供岗位数万人次。
三是抓住三个关键,用心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强化指导转观念,组建市级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赴高校巡讲余场;实施就业指导“百千万”计划,开展百名就业部门负责人赴市外学习交流,千名辅导员规范化培训,万名学生就业指导活动。突出重点抓帮扶,在实施宏志助航国家计划的同时,会同人社部门投入余万元,联合实施宏志助航地方计划,培训规模从教育部支持的人增加到7人。确保真实抓核查,严格落实就业统计工作要求,在学校审核把关的基础上,市级采取材料审核、短信核查和电话抽查方式,市统计局民调中心再次核查。在教育部核查中,重庆就业数据与调查结果高度一致。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本次会议要求,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强化担当作为,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力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河南省教育厅
近年来,河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经费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需要,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是聚焦党建引领,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开展“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活动。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细则。坚持典型示范带动,先后涌现出“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张伟、“时代楷模”张玉滚、“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王生英等一批师德模范。
二是聚焦管理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年重新核定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通过调剂、周转等方式新增编制约7万个。优化教师职称考核评价,提高各级各类学校高级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凡在农村连续从教男满30年、女满25年的,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直接申报评聘中小学高级教师。充分考虑教研室的特殊职能,不再限制高级教师岗位结构比例。
三是聚焦教师培养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加大对师范教育支持力度,将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高到普通专业标准的1.5倍。深化教师培训体系改革,成立教师网络学院和教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完善五级联动教师培训机制。强化乡村教师补充培养,累计招聘教师19万人;实施“优师计划”、河南省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培养公费师范生2.4万人;全面实施乡村首席教师岗位计划,推动城镇优秀校长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
四是聚焦待遇提升,让广大教师有更多获得感。对所有农村学校教师,按乡(镇)、村、教学点进行分档补助,最高标准达到每月元、元、元。调整班主任津贴标准,按每人每月最少元的标准执行。率先发放地方教龄津贴,在落实国家规定标准基础上,按照每增加一年教龄增加10元的标准累计发放。上述政策落实后,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年平均可增长1万元。扎实推进“两类房”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6.83亿元,建成周转宿舍8.66万套。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好本次会议要求,将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努力打造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
加快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城市教育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年,上海努力克服疫情影响,从3个方面深化对外开放,为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是用好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培养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优秀人才。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发挥上海纽约大学纽带作用,承接因疫情暂时无法赴美就学中国籍学生学习安排,协调该校国际学生返沪学习;推动中瑞合作上海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全面开展国际高端酒店管理人才招生培养。加强高水平人才培养,推进多语种复合型人才大中小学一体化培养,统筹开展9种非通用语种教学;实施涉外法治人才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市级全年遴选资助名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
二是发挥“一带一路”桥头堡开放优势,服务国家和区域对外开放战略。促进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推行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趋同化管理;建设高校中老铁路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培养中老铁路技术人才。加强教育服务业对外开放,依托自贸区“境内关外”新机制,试点外资独立举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实施优秀留学生永久居留、在沪创新创业政策。打造优秀人才集聚高地,加强人才服务保障,优化人才宜居宜业环境。
三是建设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城市,扩大中国教育影响力。拓展教育人文交流,在线举办年国际友城青少年夏令营、上海暑期学校等;依托上合组织国际司法培训基地等平台,面向余名共建国家官员和学者举办研修活动;举办第三届中阿改革发展论坛,发布中阿携手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勇当“走出去”探路者,9所高校在14个国家海外办学;加入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治理,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开展国际教师培训、参与国际教育标准制定;发挥落驻上海高校的国际平台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教育部领导下,引进更多优质国际教育资源,推动中英艺术大学、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水平办学项目落地,优化留学生结构,发挥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作用,筹建“上海教育论坛”等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用好PISA、TALIS等国际教育测评结果,积极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类机构落驻,加快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城市教育。
《中国教育报》年01月14日第3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