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因为书中人物关系的庞杂,加上刘震云用了大量“不是什么,而是什么……”的有着奇特脑回路的句式,确实有种看《百年孤独》的感觉,看的时候很心累,但又不想放弃,等到坚持读完后又觉得厉害。

厉害的文学大家,不会给你讲什么大道理,极少的跳出故事本身以上帝视角对故事进行指手画脚,而是直接的用一个个人物以及大量的情节来撑起故事,间接的告诉你想表达的东西。

那《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是在表达什么呢?这本书,谈论了人与人之间维系关系的主要媒介:说话。也谈论了人如何才能使自己不再感到孤独。

故事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出延津记》,后一部分是《回延津记》。主人公叫吴摩西,原本叫杨摩西,他是神父老詹的徒弟,后来“嫁”给了延津买馒头的吴香香,就改名吴摩西。

《出延津记》写了关于人生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叫做:错开。

杨百顺曾崇拜罗长礼,罗长礼家是卖醋的,杨百顺喜欢罗长礼,不是因为罗长礼做醋做的有多么好,而是因为罗长礼喊丧喊得好。

罗长礼家世代靠做醋赚钱,到了罗长礼这一代,醋做不好,喊丧却喊得异常好。

杨百顺的弟弟叫杨百利,杨百利的本职工作是看大门,但杨百利喜欢“喷空”,即胡说八道的建立虚构的故事。

老史的本职工作是延津县的县长,但县长老史却不把心思放在当县长上,他把心思放在做木工上;待到了县长退休,可以全职做木工了,兴趣反而没有之前当县长时那么高了。

佛教讲禅,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就想什么事情,可是芸芸众生往往是做一件事的时候想着另一件事。

吴摩西的师傅老詹,从意大利来延津传了40多年的教,只发展了8个信徒。这要是放在现在,就是干了40多年的销售,最后只发展了8个客户。一般人应该早转行了,可是老詹风雨无阻的,即便到了70多岁的高龄,依然要外出传教。

有信仰的人到底不一样,但其实有信仰的人也一样。老詹年轻时传教不怎么样,但房子盖得却是一流的。老詹死时,留给吴摩西一个华丽的教堂的图纸,图纸的背后写着:恶魔的私语。

看来,即便是有信仰的老詹,也是在做着一件事的时候,想着另一件事,只是老詹的信仰牢固,在想另一件事的时候心中难免有罪恶感,因此写下“恶魔的私语”罢。

书中不光有关于人与事情之间的错开,也有人与人之间的错开。卖豆腐的老杨,和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是好朋友。其实也不是好朋友,是老杨当老马是好朋友,老马当老杨是二傻子。

老杨卖豆腐不止卖豆腐,还卖凉粉,老杨做买卖时不会吆喝,他的套路是打鼓,街上的人都烦老杨打鼓,只有老段,特别欣赏老杨,还为此而买过老杨几碗凉粉。

可老杨并不怎么理老段。后来老段对老杨说:“不拿你当朋友的,你巴结了一辈子;拿你当朋友的,你倒不往心里去。”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错开,也是人常常会犯的浑,即爱你的关心你的人你不往心里去,反倒去巴结那些看上去高高在上的,亦或是得不到的人。

和谁说得上话,就和谁要好。《一句顶一万句》整本小说,就是主人公在寻找能和自己说得上话的人的过程。

吴摩西发现能和自己说得上话的竟是吴香香和前夫所生的女儿巧玲;而牛爱国发现能和自己说得上话的竟是老李的老婆章楚红。

那在找到能和自己说得上话的人之前那么多的“遇人不淑”,又该如何应对?

作者首先在书中给了判断: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遇人不淑,离不开的,就忍着,兴许哪一天忽然两人就能说得上话了,也落一个白头到老的好名声。

忍不了的,就离开,世界之大,再丑的人也有人将之视为小天使,小可爱,也有人爱。

毕竟,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人的一生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刘震云曾说,好的作家总是能够用简单讲复杂。

也许简单,就是他成功的要诀,只是这简单当中不知承载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

刘震云以《一句顶一万句》命名,颇富深意。

牛爱国在结尾说道:“不停找,这一生都要不停地寻找。”

书中的这种孤独,和我们每个人的孤独如出一辙。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为了生计不停地奔忙,我们留给社交的时间越来越少,能说得上话的人,也随着时间流逝渐渐减少。

所有的郁闷都打碎了自己消化,把自己紧紧地锁在了孤独里。

刘震云用这本《一句顶一万句》引起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共鸣。

让我们在面对如影随形的孤独时,能变得勇敢,能不同的去寻找,那个对自己来说,一句顶一万句的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