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从桥北新区到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从市级战略到省级战略再到国家战略,平原示范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区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平原示范区牢牢锁定“一区三城”(郑新一体化先导区、科教创新城、先进制造城、园林卫星城)发展定位,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高校科研产业、高端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统筹推进“一核四区”(核心城区、科教文旅区、先进制造区、中原农谷区、滩区试验区)联动发展,全面构筑“创新、产业、城市、生态”四大体系,在产业提升、种业科技、滩区治理、特别合作区、乡村振兴、开放创新等方面不断增强新优势。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区开好局、起好步,全面开启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力争把平原示范区建成郑新一体增长极、一轴一带核心城,塑造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平原样板”。
总体布局:坚持中心带动、组团发展、城乡融合、全域协同,着眼于建设高韧性生态之城、高水平创新之城、高标准开放之城、高品质幸福之城,构建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一核四区”功能空间布局,全面提升核心城区,积极推进科教文旅区、先进制造区、中原农谷区和滩区试验区协调融合发展。
1.核心城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面积约50平方公里,以生态为底色、文化为底蕴、智慧为底基,以打造百万人口中等城市为目标,巩固提升“省级园林城区”成果,优化城市生态空间,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塑造绿色、低碳、高效、智慧的现代化田园生态城市风格,打造郑州最美“后花园”。
2.科教文旅区。处于G复线以东,黄河大道以北,面积约70平方公里,以平原科教城、文旅城为主体,依托高铁新乡南站片区开发,重点发展高校科研、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商务会展、现代物流等行业,不断吸引市级以上科创资源在平原示范区集聚,培育中原城市群文旅新动能。
3.先进制造区。处于G复线以西,黄河大道以北,面积约40平方公里,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绿色智能、整车制造以及金融信息、总部经济等高端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未来产业,促进两业深度融合,建成全国最大的单抗生产基地、中部绿色智能制造中心。
4.中原农谷区。以郑新一体化发展为牵引,以“一核三区”为总体布局,面积.87平方公里,以“四中心两示范”为定位,深入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战略合作,以国际国内种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中部冷链物流港为配套,形成“种业总部+科技研发+智能制造+功能食品+中央厨房”的产业链群,打造“中原农谷”核心区域。
5.滩区试验区。处于G复线以西,原焦高速以南,面积约平方公里,以重构“三滩”空间格局为总抓手,积极开展滩内土地综合整治、滩区居民迁建工程,着力推进“四园一场”“五朵金花”等农旅融合项目,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打造黄河生态保护样板区。
定位与目标:立足示范区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基础、生态资源、文化积淀和发展趋势,面向国家、省级多重战略机遇,示范区“十四五”时期发展定位为:“一区三城”。
郑新一体化先导区。以城市南向发展为主攻方向,坚持与郑州规划无缝衔接,加密黄河两岸互联通道,创造无感化发展环境,构建协同化产业体系,努力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动力源、引爆点。
科教创新城。紧抓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机遇,以建设国家创新中心承载区为目标,壮大中原农谷、平原科教城两大载体,聚焦科创资源,激发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先进制造城。围绕建设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以生物医药、绿色智能、新能源等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
园林卫星城。围绕打造“田园水乡、豫北江南”的目标,发挥人文底蕴、生态底色的资源优势,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塑造“一河三轴七湖百渠”生态格局,与郑州合作共建城市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功能,营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建成郑州都市圈生态卫星新兴城市。
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郑新产业新高地
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条现代化,以提高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为根本,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着力壮大先进制造、高校科研、高端服务三大主导产业,积极融入郑新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黄绿色产业带,着力打造郑新产业新高地。深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和企业标准“领跑者”行动,打造一批质量标杆、制造精品和知名自主品牌。
科学编制平原科教城总体规划,突出“生物工程+职业教育”发展特色,按照“1+3”四位一体投资建设模式(“1”是国有投资公司,“3”是社会资本、银行和高校),打造国内一流、
中原特色的科教园区。不断吸引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大力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和专业培训机构,加快建设河师大科技创新港,建设细胞分化调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太行实验室,积极推进郑州经贸学院、新乡医学院等高校签约落地,到年,入驻高校20所,学生20万人。
积极推进平原科创城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级高端装备制造研究院所、国家级绿色智能制造研究院所、国家生物医药和国家现代产业供应链研究所等领域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到示范区布局,培育国家、省、市级创新载体,建立研发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谷双创平台建设,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牵引,积极搭建国家级种子种畜种苗星创天地,建设种业科技创新工作站,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建立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以“一城一谷”为载体,培育百亿级规模教研产深度融合产业链群,建成中部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集聚地和创新创业首选地。
全力打造中原农谷,争创国家农高区
紧抓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落位建设战略机遇,积极建设中原农谷,打造河南“农业芯片”。集聚和整合农业科研资源,促进产学研企高效链接,引导育繁推服一体化种业企业在示范区布局,建成集育种研发、产业孵化、成果转化、展示交易和科教体验为一体的河南种业科技集成区,抢占全国种业发展制高点。打造全球生物育种创新引领型新高地、全国种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集群。
瞄准世界前沿,聚焦国家种业、粮食安全重大需求,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发展、市场引领、绿色低碳、改革推动原则,聚力打造“四大中心”“两大示范区”,建设国家农业创新高地。
按照“三三三”种业发展体系,实施“一核三区”发展策略,构建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区域发展空间布局。“一核”为平原示范区,依托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重点发展种业科技、生产加工、交易展示、产业示范、总部经济等业态,打造以种业为突出特征的农业创新高地和农业科技新城。优先推进核心区“一心三园”一期工程,依托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打造种业科研创新中心;围绕三大主攻方向,打造种子产业园、种苗产业园和种畜产业园。适时建设拓展区和辐射区等功能空间,“三区”为延津县、新乡县、获嘉县和原阳县部分区域为主体构成的东、西、南三大拓展片区,以延津县优质小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食品加工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粮油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小麦全产业链加工;以获嘉县种业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小麦、大豆良种繁育和推广等业态;以原阳县稻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中央厨房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水稻种植、规模养殖和食品全产业链加工等业态。
加快建设滩区试验区,打造黄河生态保护样板
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以沿黄生态保护引领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滩区试验区建设,推进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精细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打造黄河生态保护样板区。
按照“大破大立、大调大转、大出小进”理念,统筹左右岸、衔接滩内外、协同产城人,以提高滩区群众幸福感为目标,以沿黄生态修复、涵养、重塑为基础,以重构“三滩”空间格局为抓手,以夯实生态、产业、文化三大体系为路径,探索创新“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三滩分区治理”新模式。实现滩区由“黄沙滩”向“花果川”、“卖粮食”向“卖风景”、“田园美景”向“营商环境”三大转变,打造黄河滩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新标杆。
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郑州都市圈特别合作区
把郑新一体化作为推动全区发展的突破口、动力源和引爆点,严格按照“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业协同、功能互补、节点突破、统筹推进”的思路,深度对接郑州都市圈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打造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特别合作区,建成中心城区高品质都市生活空间,以中心城区建设引领乡镇功能提升,构建城乡融合、协调共进的发展格局。
紧密把握全市向南发展的主动权,融入全市“一主两翼多点”总体布局,推动郑新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在交通共联、产业共建、服务共享、生态共保等方面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以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城市跨河融合,以产业园区共建支撑产业分工协作,以城市功能提升营造高品质都市生活空间,打造郑新一体化发展“桥头堡”,推进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特别合作区建设。
按照“南接、北联、东拓、西控、中优”的思路加强中心城区组团式发展。
共筑高效衔接跨河通道。加快推进郑济高铁、沿黄高速、郑辉高速等郑新之间铁路、公路交通系统建设,强化区域交通与市政交通无缝对接,形成深度融合、便捷通畅的复合型、立体化跨河通道。重点推进龙凤大道(含龙凤大桥)跨河市政快速通道开工建设,推进示范区与郑州跨河直联,进一步促进示范区、郑州两地间人口和要素双向自由流动。
协调推进花园口黄河大桥提升改造,郑新黄河大桥、刘江黄河大桥、官渡黄河大桥客货分运,提升桥路连通效率。参与“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推动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积极推动郑州地铁6号线跨河北上,实现郑州地铁跨河设站,构建多维联动轨道交通体系,加快示范区与郑州同城化步伐。加快跨河市政化快速通道建设,推进G辅道市政化改造,形成2条高速、3条快速跨河通道。持续加强郑州至示范区城际公交互联互通,加密停靠站点,建设零距离换乘中心,争取开通示范区至郑州、示范区至新乡同城化BRT快速公交。全面推进城际、城市和城乡客运网络一体化衔接和深度融合,构建特色鲜明、职住合一、规模适度、支撑联动发展的轨道“微中心”。探索建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组织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对接。
着力创新先行,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借助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引领作用,积极融入沿黄科技创新带建设;面向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重大需求,实施科技强区行动,提升创新主体活力,打造创新平台载体,聚集创新人才,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对接郑州中原科技城、郑州龙子湖智慧岛、白沙科学谷,积极融入新乡市“一区四园四集群”自创区空间布局体系。建立示范区与郑州等地的创新交流合作机制,共享创新资源,探索有利于项目、基地、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一体化配置的举措。引导郑州等地的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向示范区布局。支持示范区企业与郑州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支持设立产学研创新联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设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支撑能力
坚持互联互通、衔接通畅、运行高效发展的思路,提升综合交通网络、优化客运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打造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推进高铁、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市政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形成2条高铁、1条城际铁路、2条市域铁路融合贯通的多模式、多层次、高实效的轨道交通网络。全面推进郑济高铁新乡南站建成运营,强化站区周边集散工程建设,强化站点和城区功能融合发展。积极推进郑州-新乡-鹤壁城际铁路和郑州-新乡市域铁路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完成原焦高速平原新区西站改建,加快推进沿黄高速和郑辉高速公路建设,形成“两纵两横”的高速公路框架。
加快国、省道干线公路建设,推进G改线外迁、G示范区西环线改扩建连接S项目,优化调整国道环绕中心城区的路网结构状况。完成G扩宽改建项目和G辅道改建工程,提升省道S、县道X等公路等级标准。到年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和干线快速路高效衔接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建成豫北地区重点交通运输枢纽中心。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加快建设“四馆两中心”(图书馆、美术馆、规划展览馆、文化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媒体中心),积极推进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建设。
打造全域文旅发展体系。全面落实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高标准编制示范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科学谋划全域化发展总体布局,明确重点发展区块、重点项目、基础设施、交通组织、业态布局、标识系统等内容,加快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原武古镇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构建“一城、七湖、九点”(“一城”为原武古镇,“七湖”为凤湖、凤栖湖等七个园林湖,“九点”为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黄河传统文化展示中心、农科院休闲观光园、黄河美景生态园、中原融创文旅城等9个旅游景区点)的全域旅游格局。
打造体育健身服务体系。优化体育设施布局,加快体育场地、健身设施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示范区综合性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球类馆、健身馆、训练馆、游泳馆、体育运动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综合性群众活动中心。
结语
平原示范区的终极蓝图终于绘就,从过去单一的产业新区到如今的产业新城,作为郑新一体化的桥头堡,随着科教城、制造城、科创城以及中原农谷的战略推进,这个郑州都市圈特别合作区也将进一步发挥新的作用;向东通过科教城和文旅区联动高铁站和原阳组团;向西通过科创城和中原农谷核心区联动武陟组团;向北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融联新乡县组团,打造郑新一体化发展先导区,从而形成新乡副城的新发展动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