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逐水而居,与水相生;古村落傍水而立,与水相偎。在濮阳县境内的古水边,有许多古村落,或以古水为村名,或因古水而扬名,为古水留印痕,为地名存古韵。
1古村依傍的古马颊河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马颊河为“古九河之一。马颊河势,上广下窄,状如马颊也”。又传,为禹疏九河之一,水直入海。古马颊河发源于濮阳澶州坡,自西向东北流淌,经清丰、南乐两县入山东境。北宋,黄河在商胡(今栾昌湖)决口,其河道分为二股,其中一股于东北夺马颊河,从山东无棣北入海。元、明两代开挖京杭大运河,马颊河被截断。今马颊河为现代河流,源于濮阳县城南关,自南向北流经城关镇东关,由荣湾村入华龙区。马颊河屡次改道,但其故道仍有迹可寻,傍河古村如清河头、荣湾、马呼屯、赵村等也可觅得。
2澶水越澶渊会四河
澶之名,见于《春秋》,因水而得。《方舆纪要》:“澶水在故顿丘城西南二十里。”即源头在今内黄县南部,经城西王助乡一带入澶渊。澶渊,亦名繁渊、繁泉,是濮阳古代一个大湖,因澶水穿越而得名。春秋时代,澶渊为游乐胜地,诸侯在此会盟3次。澶渊上有源,即澶水,下有流,也是澶水。澶水出澶渊后东流,“东经八里庄为马颊河,又东为柳青河,又东为鲁家河,又东会瓠子河入濮州界”(清光绪《开州志》)。所称马、柳、鲁、瓠子四河皆为古河,连通澶水,各取其名。今澶水及四河皆没于黄水,澶渊成为澶州坡,与其相关的古地名有:澶渊县、澶水县,分别以此湖此河而得名,鲁河则得名于鲁家河。
3诗意氤氲的瓠子河
瓠子河形成于西汉之前,河首位于濮阳县城西南14千米处的新习土垒头村一带,分黄河水东去。《水经注》:河水“又东北过濮阳北,瓠子河出焉”。瓠子河从濮阳北(汉濮阳,今湾子村),过西子岸村东、子岸集南,往偏东北方绕圉城(今文留一带),东南经白堽出东郡濮阳,经山东鄄城城南东流,过雷泽湖北入郓城,最后东注济水。西汉初,河决瓠子堤,黄河水漫入瓠子河,泛滥20余年后,汉武帝亲临指挥堵决。大功告成,建宣房宫于瓠子堤上,汉武帝作《瓠子歌》二首以抒怀。从此,瓠子堤因宣房宫而扬名,瓠子河成了一条有诗意的古河。相传,瓠子河、瓠子堤因河岸、堤岸遍种瓠子(葫芦科植物)而得名。今瓠子河故址难觅,瓠子堤仅剩残迹,但汉武帝作歌瓠子的故事却流传下来,还有濮阳县境子岸镇的西子岸、中子岸、子岸集3个村,因傍河而立也成为这条河永久的记忆。
4清河渔唱
明嘉靖《开州志》:“清河在州东二十里。”即其源头在今清河头集以西,河南坡村以北。北宋熙宁四年(年),河决澶渊,东汇为河,因涝水聚集,水色清碧,故名清河。嗣后,此地景观处处,河北岸有龙泉岗,岗上有龙泉寺,系宋代所建,寺内古柏合抱,青松参天,幽静清凉,惜毁于兵燹战火。西北有杏花岗,高约二丈,上筑观凫亭,建于明嘉靖年间,岗上多植杏树,花期一到,烂漫如锦,登亭再看水波荡漾,鸟飞鱼跃,一派诗情画意。清河蜿蜒东去,岸边荷花鲜艳,香飘十里,夕阳西下,渔舟晚归,歌声悠扬,故谓之开州八景之一“清河渔唱”。明清时期,此地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不少百姓以造纸为业。这条河,后人又称明河,消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5濮水悠悠余韵长
濮水之名,始见于《春秋》;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源于濮水。《水经注》:秦始皇“置东郡,治濮阳,濮水经其南,故曰濮阳”。濮水是古济水的一条分合支流,上游在今封丘城,至封丘东北宛濮,分为南北二支。北支经延津,在滑县牛屯西南老湾(今有申、陈、李、老、河东5湾村)进入滑县境,又自海通乡称湾(今有张、王、甘、任4称湾村)入濮阳境,因河流弯曲成秤钩形状,按谐音取名称湾。南支自渠村入濮阳境,大约从习城流向东明。濮阳境内,北支北行过海通锁城(今有许、李、宋、乔、何、商、殷、曹8锁城村),流经子岸故县村东北方。在此,北支又分为两支:北支东行,贯穿濮阳境,注入瓠子河;南支东南行,出县境汇入巨野泽。
后来,济水涸竭,黄河改道是濮水消失的主因。明清之际,余流仅存于长垣、东明一带,俗称普河。今濮水不存,濮水文化引人探寻,令人遐想。起于濮水的成语及历史典故有:桑间濮上、濠濮间想、庄周钓于濮水、晋楚城濮之战。源自濮水的“濮”字地名(含县境外)是:濮阳、宛濮(封丘)、小濮州(户部寨)、濮城(范县)、临濮(山东鄄城)。濮水还孕育了古老的“濮”字姓氏,战国末期,卫嗣君五年(公元前年),卫国被韩、魏所侵,独有濮阳,其后代以邑命名,乃有濮、濮阳姓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