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内容回顾:返回略阳,蒲洪宣布即时东迁,这次他得到了所有头领的支持,唯有猛将樊世家中出了大变故。蒲洪带着儿子为亡妻上坟,坟地里一片哭声。临行那天,故土难舍的部众们都匍匐在地。
◆本节内容简介:东迁来到枋头,蒲洪喜欢上了这块地方。他虽只抓大纲,不问细务,却高度重视办学兴教,让王坠专司其职。文史知识,介绍枋头的历史地理,王坠向蒲洪讲述史上黄河改道和溃决的情况。
故事发生时间:公元年冬天。地点:关东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部)。
公元年隆冬时节,经历长途跋涉,略阳氐族首领蒲洪带领他的数万部众,从陇西抵达关东的枋头。这中间除了他的老部众,还有一些沿途加入的人。打了败仗、背井离乡,队伍却得到了扩充,他自己也加官晋爵,这正是蒲洪想要的结果。
当然,一切都是白手起家,要将拖家带口的数万人马安顿好,困难也自不必说。蒲洪再次显示了他作为部落首领的魄力,将一切都安排得有条不紊,顺顺当当。不过细究起来,他亲自拎在手中的事情实际上也就三件:
第一件事,强调人命关天,要求先急后缓,为确保不饿死冻死人,对口粮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实施了临时性的配给制度。
第二件事,实行田亩均分,制定优待条件,对赖以谋生的基本口粮田按人口来分配,对于需要作出优待的那部分,事先也议定了统一的标准。
第三件事,厘定职事,明确分工,针对当下安家落户和以后长远打算的实际需要,把部落的事务分门别类,将兵戎武备单独列出,让几位大头领明确分工,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最后这件事,蒲洪颇费了一番斟酌,可谓用心良苦。他授予雷弱儿和鱼遵、毛贵等三人总揽之权,他们可以代表首领发号施令;让他的长子和次子、堂弟蒲侯带领樊世、邓羌诸将,负责军事警戒和兵马操练;梁安、赵俱和吕婆楼等人,负责人员安置,田亩划分;梁楞和段纯、辛牢等人,负责粮草的筹措和供应;他的弟弟蒲安和梁平老则负责部落的各项营建。
蒲洪一眼看中了枋头这块宝地
用人不疑,让部下放开手脚做事情,这是蒲洪的一贯作风。这一次还有个原因,石虎要求他必须住在京城,他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还开玩笑说:“那是自然,草臣既然在朝为官,哪有一天两头跑的道理呢!”他决定从一开始就抓大放小,不过问细务。
众头领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一个个尽心竭力,一天到晚忙活下来,感觉比在陇西征战还要累,但大家都乐在其中。让他们感觉意外的是,在东迁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王坠,这次却并未承担具体的任务。有人据此猜测,首领可能要带上他去京城。
将一切安排妥当,这几天蒲洪骑着他的枣红马,带着王坠和蒲健、蒲雄兄弟四处察看,将枋头方圆几十里地跑了个遍。他要尽快熟悉这一带的山川形胜。对于带兵打仗的人来说,这近乎是一种本能。
一路走一路看,蒲洪越发喜欢这个地方,觉得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难怪赢得“天下之腰脊,河北之襟喉”的美誉。对于麻秋的眼力,他心中很是佩服。
王坠还藏着一门手艺,凭着走马观花的印象,他居然将枋头一带的河流渡口、道路交通、自然村落等一一铭记在心,并很快画出了一张形势图。捧着他献上来的地图,蒲洪捧着这张图,连连称赞。
今河南浚县和古枋头位置示意图
今天一大早,几个人又上路了。蒲洪说要将枋头城周边区域再仔细看一下。出门时,蒲雄把王坠绘制的地图小心翼翼地卷好,装进一只细羊皮袋中,斜背到身上。蒲洪嘉许地拍了拍儿子的大脑袋。在他的四个儿子中,这个小儿子最爱读书,手不释卷。
“读书好啊!”见到王坠,蒲洪对他说:“安生,我们既然来到中州,就得学习这里的文化。他们那帮粗人不一定懂得这个道理,你可要做明白人!这次没安排你别的事,就是让你一门心思劝学。你要尽快把学堂建好,让娃娃们都到学中读书。昨日所议,只要可行,就抓紧办。”
昨晚,蒲洪把王坠和几个读书人请到刚刚落成的部落议事堂,专门就兴学之事听取他们的意见。
这中间有豪门出身、号称“安定程氏三杰”的程朴、程肱、程延三兄弟,赵俱的两个堂弟赵韶、赵诲以及贾玄硕、董荣、梁殊等人。这些人在部落里都称得上是饱学之士,尽管已各有所司,但蒲洪又交给了他们一项共同的任务,就是襄助王坠办学。眼下百端待举,首领却如此重视办学兴教,令这些读书人兴奋不已,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不少建议。
“大帅,我记住了,尽快来办!”王坠点着头说。
王坠
“本来办学的事,让你兼顾一下也就可以了。我后来一想,这样不行:眼下满脑子装的都是填饱肚子、住上房子、分得田亩,若非专人专责,这件事八成就得靠边!我今日先向你交个底:他们要是舍不得花费,你就向我禀报!”蒲洪又叮咛了一句。
“大帅放心,我定会竭尽全力!”王坠朗声应答。
“安生,”蒲洪勒住枣红马,放眼向南望去,“此处好是好,但我也有个担忧,那就是水患。这四面临水之地,一旦遇上大水,势必就成了水乡泽国;尤其是南面这条大河,堤坝已高出地面数丈,悬在了头顶上,一旦溃决,那可就是灭顶之灾啊!”
黄河在白沟以南,北岸堤坝距离枋头城不过八九里地(公元年之前,黄河流经今河南浚县和滑县)。
枋头城的西面为淇水,南边是白沟,曹操当年用枋堰阻隔淇水南流入黄河时,在其东侧人工开了一条引水渠,与白沟连通。这个被淇水、人工引水渠和白沟环绕的三角地带,因正当漕运口,很快就成了扼守黄河北岸的一座军事重镇。这便是枋头城的前世与今生。
“大帅的担心有道理!不过此处既然应水而生,那就还要先看到它的优势所在。诚如麻秋所言,这里是邺城南面的门户:曹操昔日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为的就是攻取邺城;本朝的开国之君当年从葛陂(今河南新蔡县西北地带)回师北上,正值汛期,又无舟船,采用张宾之谋派大将支雄先乘坐木筏过河,从北岸弄来船只,让大军安渡,一举挫败驻守在枋头的晋军,夺得大量船只和粮草,兵势复振……”
曹操筑枋头堰改淇水入白沟示意图
王坠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至于黄河水患,说来话长!大禹治水的事就不说了。商周时河无堤防,经常改道,有史可稽的大改道,可追溯至周定王时,地点就在离这不远的宿胥口(在今河南滑县西南地带)。进入战国,这一带开始修筑河堤,因用的是块石,故被称作‘金堤’。此举虽将河水约束起来,却又出现了泥沙淤积,到战国中后期,自枋头至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部地带)这一段,河堤已高出地面数丈,成了一道悬河,水患横生。史载汉文帝时大河在酸枣(今河南延津县西南地带)决口,东溃金堤,河水由泗水南流入淮。汉武元光三年(公元前年),又在东郡瓠子(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地带)决口,泻入巨野泽(今山东巨野县地带),夺泗水经淮水入海。王莽时也有过一次大决口。”
“如今是乱世,治河的事怕是顾不上,唯有祈求老天保佑了!”蒲洪叹息地说。
“是的。大河水患既有天灾,也有人祸。战国时赵国攻魏国,就曾将这一带河堤掘开。汉武时那次大决口未及时修治,相传是丞相田蚡从中掣肘,因为决口在河南,他在河北的食邑不受影响。王莽时又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部地带)以上决口,河水东流泛滥,据说王莽觉得这样也好,免得危及他在元城的祖坟……”
“这两个混蛋!”蒲洪忿忿地骂了一句。
蒲雄
“汉武毕竟雄才大略,后来他亲自到瓠子决口察视,沉白马玉璧祭祀河神,令群臣和随从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劳作,薪柴不够便下令砍伐淇园的竹子,终于将决口堵住。为此,他作《瓠子之歌》以记其功,又下令在此筑宣房宫。”蒲雄插言道。
“他只不过做了早该做的事情!”王坠笑着向蒲雄点头。
蒲雄近来在读《汉书》,遇有不懂之处便向王坠求教。王坠则专门挤出时间给他讲解《武帝纪》。
王坠接着说:“论及治河之功,当首推后汉琅邪人王景。在新莽决口整整延宕了一个甲子之后,汉明帝时起用王景治河。王景依据当时的河势,定下了一条从荥阳至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地带)的新河道,疏浚壅塞、裁弯取直、筑修堤防,开设减水口门,诸策并举,卓有成效。大功告成之时,汉明帝亲往巡视,将王景连升三级,又下令在下游郡县设‘河堤谒者’,专司堤防。有赖汉明、王景君臣治河之功,屈指算来,大河已在这条新河道内安流了二百六十多年呢!”
蒲洪瞥了蒲雄一眼,说:“我就晓得出了个西门豹,却不知这位王景的功劳更大呢!”
昨晚临睡前他们父子闲聊,蒲雄给父亲讲了西门豹治邺的故事。他知道父亲是在有意褒奖自己,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上节:新坟前,樊世长跪不起
下节:蒲洪现场断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