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上交所发布了《年沪市主板经营业绩概览》与《年科创板经营业绩概览》。

全文如下:

年沪市主板经营业绩概览

截至年4月30日,除易见股份外,沪市主板家上市公司对外披露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下,沪市主板公司克服新冠疫情和严峻复杂国际形势的不利影响,生产经营逐季恢复,整体业绩走出V型曲线,有力助推国民经济回稳复苏和转型升级,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显现。

一、业绩企稳回升,九成公司实现盈利

年,沪市主板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38.19万亿元,同比增长1%,占全国GDP总额的近四成;共实现净利润3.07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2.82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5%和6%;剔除海航系三家公司、ST康美、西水股份、*ST安信等涉及重大风险处置的巨亏公司后,降幅均收窄至2%。其中,五成公司实现收入和利润双增长,六成公司实现收入正增长,八成公司实现主业盈利,九成公司实现盈利。总体上,沪市主板公司经营和业绩均已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盈利面基本修复。

分季度看,一季度至四季度营业收入增速先抑后扬,分别为-8%、2%、5%和6%;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3%、-21%、15%和19%,V型走势明显。此外,沪市主板公司三月初已基本实现全面复产复工,二季度生产经营企稳回升,三、四季度业绩增幅明显,各季度盈利面逐步扩大,单季扭亏公司数量持续增长,全年业绩呈现持续向好走势。

二、实体类公司复苏强劲,龙头效应更加明显

数据显示,在产业循环逐步畅通、市场需求不断改善、减税降费等多重利好因素影响下,实体类上市公司下半年复苏势头强劲,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9.33万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净利润1.07万亿元,同比虽然有所下降,但较上半年降幅大幅收窄24个百分点。其中,扣非后净利润在净利润总额中的贡献率达85%,超七成公司连续三年主业盈利;经营性现金流2.75万亿元,同比略有增长,近九成公司实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显示出较高的盈利质量。此外,金融类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8.87万亿元,同比增长7%;净利润2.00万亿元,同比持平。

值得一提的是,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龙头型公司,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是实体经济稳健运行的“基本盘”。占公司总数10%的市值五百亿以上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25.78万亿元,净利润2.69万亿元,贡献了沪市主板近七成营业收入、近九成净利润;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速7%,净利润平均增速6%。其中,约50家公司实现千亿以上收入,50家公司实现百亿以上净利润,超六成公司实现收入和净利润双增长,整体表现优于市场平均水平。

三、民生及设备制造行业保持较快增长,文旅餐宿及交运、采掘行业出现阶段性困难

分行业看,近七成行业收入、六成行业净利润保持增长,九成以上行业实现盈利,但不同行业恢复程度有所分化。民生保障相关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小,市场需求较为稳定,全年业绩保持增长。其中,食品制造及加工、饮料制造和电热燃气及水生产行业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3%、14%和27%。而受益于基建投资加码、出口需求增长、国产替代提速等因素,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制造行业迅速复苏并较快增长,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51%和48%。橡胶塑料、金属制品、电气机械等相关制造业也表现较好,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63%、49%和30%。此外,随着下半年国内疫情防控趋于稳定,产业上下游全面复工,市场需求持续回暖,非金属矿、化工、纺织服装等制造业在年初业绩大幅下滑后已实现增速转正,制造业全年整体增速达10%。

与此同时,部分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经营出现阶段性困难。年初以来,因疫情防控需要,居民出行及人员聚集减少,餐饮、住宿、旅游、影视,以及以客运为主的道路、铁路、航空运输业受到明显冲击。尽管下半年居民出行逐步恢复,部分公司经营出现好转,但疫情影响仍在持续,其中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尚未扭亏,文体娱乐、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仍处于深度下降区间,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64%、38%和14%,恢复较为缓慢。煤炭、石油、汽车制造等传统行业上半年受疫情影响较大,下半年随着市场需求逐渐恢复,同比降幅有所收窄,但全年业绩依然呈现下滑趋势,降幅分别为13%、52%、20%。

四、直接融资稳步提升,智力资本更受重视

年,沪市主板实体企业整体融资规模约11.38万亿元,同比增长18%,为疫情之下上市公司复工复产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其中,直接融资规模1.45万亿,同比增长24%。融资端保持稳步增长,为上市公司经营及投资活动提供有力支持。全年新上市公司88家,同比增长66%,首发融资亿元;再融资新规后,非公开发行的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募资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发行家次达84家,同比增长%,覆盖交通运输、半导体、生物医药、软件服务等热点行业,3家公司非公开发行规模超百亿元;可转债募资总额继续保持在千亿以上,发行家次增长34%。债券融资方面,上交所债券市场发挥积极作用,为沪市实体企业发债融资约亿元。

此外,随着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智力资本正在成为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年,沪市主板公司共推出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单,同比增长13%,覆盖激励对象7.5万人,同比增长9%,大部分来自计算机、通信电子、软件、医药、化工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国企股权激励积极性与参与度显著提升,全年共有35单国企推出股权激励方案,同比增长近13%,涉及对象近1.5万人。

五、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产业转型不断演进

年,沪市主板公司持续加大技术研发与产业投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研发方面,实体类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约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近家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超5%,余家公司研发投入总额超亿元,约家公司研发投入保持增长,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等行业研发投入金额居前。投资方面,内部购建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支出合计2.30万亿元,同比增长4%。同时,外延式并购重组持续赋能,全年共披露重大资产重组方案78单,涉及交易金额近2,亿元,基于同行业、上下游的产业整合成为主流。同时,重组方式趋于多样化,定向可转债成为支付工具的有益补充,分拆上市、B转A等创新举措落地实施。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动下,沪市主板产业升级不断演进。一方面,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例如设备制造行业,恒立液压自主研发的15T以下小型挖掘机用轴向柱塞泵和多路控制阀,精确操控性和燃油经济性均超过国外同类产品;仓储物流行业,天津港智慧港口建设实现全球首次集装箱传统码头无人自动化改造全流程实船作业。另一方面,绿色发展引领产业向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方向转型。煤炭、钢铁、石油等传统重工业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降低能耗,例如中国神华利用清洁能源替代原有供能设备,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钢铁行业半数以上的公司实现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家电、汽车等消费品制造业积极开发绿色低碳产品,例如海尔智家产品迭代更新,不断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占比;整车企业积极拥抱“新四化”,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攀升。

六、现金分红保持高位,业绩说明会渐成标配

年,沪市主板公司延续了真金白银回馈投资者的良好传统,共有约家公司推出分红方案,占全部盈利公司家数近85%,现金分红总额接近1.14万亿元,保持较高水平。其中,余家公司派现10亿元以上,20家派现亿元以上,工商银行的分红总额最高,约亿元。同时,余家公司连续3年分红比例超30%,约家公司连续3年分红比例超50%,蓝筹公司持续稳定高比例分红,与投资者分享业绩增长红利。同时,股票回购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共有余家公司采用集中竞价方式、要约方式实施回购,涉及金额合计约亿元。

同时,上市公司尊重投资者、主动沟通交流的市场氛围正在形成。进入年报期以来,沪市预计将有接近家公司召开业绩说明会,与去年相比增长近%,占沪市公司数量的75%。其中,沪深指数公司、“A+H”公司和央企三类公司召开比例超过九成。业绩说明会召开过程中,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亲临交流,中小投资者覆盖面大幅提升,参与量累计超千万人次。业绩说明会作为上市公司与各类投资者交流的重要平台,已逐渐深入人心,形成习惯,成为与信息披露相辅相成的标配。

七、投资者结构趋于合理,交易和估值呈现结构性分化

年报显示,沪市主板专业机构的参与度进一步提升,投资者结构正在发生良性变化。截至年末,专业机构投资者在沪市主板公司流通股中的持股市值约8万亿元,同比增长近47%;持股占比约22%,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全年日均成交金额亿元,相较年增加1亿元,同比增长%。其中,基金类投资者(公募及私募基金)持有市值2.6万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持股占比约7%,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全年日均成交金额亿元,同比增加近两倍,成为沪市流动性的有力支撑。

同时,沪市主板公司交易活跃度明显提升,全年成交量6.67万亿股,同比增长26%,成交额约77万亿元,同比增长46%。这其中,市场交易向头部公司集中的趋势愈发明显,市值亿以上的蓝筹公司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全年成交额超过31万亿,占比达四成,同比增长59%。此外,蓝筹公司估值水平稳步抬升,市盈率中位数从去年年末的20倍升至26倍,增幅超四分之一,较同期沪市主板公司市盈率中位数增幅高出近11个百分点。

八、主动承担抗疫责任,积极参与脱贫攻坚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近八成沪市主板公司直接或间接参与抗疫工作,直接捐款捐物合计亿元,约家公司生产疫情防控产品或提供服务,奋斗在疫情前线,为保障产品供应、支援抗疫物资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中国石油等多家能源供应企业全力保障疫情防控重点区域油气供应,转产、扩产医疗物资;楚天高速消毒车辆近30万辆,查证放行近28万辆,测量体温77万人次;金域医学等医学检验公司核酸检测数千万人份。

此外,沪市公司主动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号召,持续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并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年,过半数主板公司投身扶贫工作,投入资金及物资合计金额近亿元,惠及人数万余人次。其中,余家公司积极开展产业扶贫项目,约家公司通过定点帮扶、消费扶贫、教育脱贫、设立医疗基金等其他方式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工商银行定点帮扶的四川南江、通江、万源于年、年先后脱贫摘帽,深度贫困县金阳于年脱贫。中国人保首创“防贫保”专属扶贫产品,承办全国防返贫项目多个,为31个省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特定人群,提供风险保障2万亿元。

与此同时,沪市主板公司坚持环保先行,深度开展防污治理,环保信息披露更加完善。超0家公司通过改进生产工艺、购置环保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方式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余家公司采取了碳排放措施,环保投入金额合计余亿元。家公司建立环保信息披露机制,约家沪市公司单独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或ESG报告,近家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相关信息。

九、质押风险总体收敛,减税降费政策效果明显

年报显示,沪市主板公司股票质押风险总体收敛,全年股票质押市值减少约亿元,占股票总市值的比例下降1.26个百分点;高比例质押公司数量净减少52家,质押待偿还金额减少超1亿元。

年,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聚焦实体经济,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沪市实体企业受益于政策支持,全年支付税费相比去年减少约亿元,降幅达到9%;支付税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同比降低0.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公司支付税费同比下降6%,支付税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同时,沪市实体企业杠杆率整体保持合理水平,融资成本呈下降态势。年沪市主板实体类公司资产负债率61.61%,与年基本持平,制造业、电力热力等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降幅明显。尽管实体类公司有息负债规模同比增加约亿元,但有息负债在总负债中占比呈下行态势,较年下降1.24个百分点。实体公司全年财务费用合计约3亿元,较年减少2.14%;财务费用率、利息费用率较年分别下降0.27、0.21个百分点。

十、亏损面有所扩大,部分公司面临经营压力

年,沪市主板共家公司净利润亏损,合计亏损额约2亿元,其中38家公司亏损10亿元以上。相较年,亏损家数增加52家,亏损金额增加约0亿元。剔除海航系、ST康美、西水股份、*ST安信等风险个案影响后,亏损额为亿元,与去年相比有所增加。

其中,家公司今年为首次亏损,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文旅餐宿、批发零售、能源采掘等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行业,尤其是以中国国航为代表的航空运输业,亏损巨大。上述行业公司亏损家数共约50家,亏损金额合计超过1亿元,占沪市主板总亏损金额的96%。亏损公司中,74家公司营业收入大幅下降,家毛利率同比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疫情影响下的经营规模收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及生产成本提高等因素对公司业绩的负面影响。

十一、退市新规效应初显,常态化机制逐步落地

年年报发布后,上交所依法合规执行退市新规。沪市5家公司触及财务类指标将被终止上市,39家公司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即*ST),36家公司将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即ST)。退市新规中新设的“营业收入+扣非净利润”组合指标是戴星戴帽的主要原因,有23家公司因此触及*ST情形;因净资产为负、审计意见类型和破产重整原因触及*ST的分别有9家、10家、5家,其中6家公司同时触及多项情形。

另外,23家公司因内控否定意见或者无法表示意见触及其ST情形,因资金占用或违规担保、连续三年业绩亏损、最近三年扣非为负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财务会计审计报告显示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而触及ST的公司分别有16家、7家、5家,其中同时触及两项及以上指标的公司有14家。总体来看,退市新规运行顺畅,常态化退市机制逐步落地。

十二、一季度经营开局良好,复苏势头更加稳固

年第一季度,沪市主板公司业绩延续向上走势,各项数据均优于疫情前水平,开局良好。家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10.26万亿元,同比增长26%,较年同期增长17%;实现净利润亿元,同比增长45%,较年同期增长12%。其中,近九成公司盈利,盈利公司中余家净利润增幅超过30%,近家超过50%,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此外,还有部分公司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全力优化生产经营,近家公司扭转了去年同期的亏损局面,余家实现减亏。

随着疫情防控成果的巩固和居民消费需求的释放,部分前期受冲击较大的行业逐渐恢复,如交通运输、能源采掘行业年一季度分别实现净利润亿元、亿元,相较去年同期大幅亏损已显著回暖,业绩转正;批发零售、文化娱乐行业实现净利润亿元和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近1倍和2倍。此外,新动能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分别实现净利润36亿元、36亿元和亿元,同比增长75%、%和%。从一季报看,沪市主板公司年全年业绩向好可期。

年科创板经营业绩概览

截至年4月30日,科创板全部家公司通过年度报告、上市公告书等形式披露了年度主要经营业绩信息。总体看,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科创板公司直面挑战,迎难而上,整体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实现了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同时,科创板公司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深耕科技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以科技势能激活发展动能,展现了我国科技创新企业的巨大潜能和活力。

一、整体业绩稳定增长,盈利质量稳步提升

年,科创板上市公司总体经营稳健,业绩持续向好。全年共计实现营业收入4,.38亿元,同比增长15.51%;实现归母净利润.86亿元,同比增长59.13%;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9亿元,同比增长42.70%。营业收入方面,近八成公司营业收入实现增长,12家公司实现营收翻番,三成公司营业收入超过10亿。净利润方面,近七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增长,31家公司增幅在%以上,最高达.90%。

作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科创板公司整体维持了较强的盈利质量,现金流良好。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合计.14亿元,同比增长38.76%。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下,维持良好的现金流回款抗风险能力,也是科创板公司“硬实力”的体现。

二、产业集聚逐步形成,细分领域多点开花

年,科创板六大行业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生物医药行业以营业收入44%、归母净利润%的增速位列第一;以集成电路和数字“新基建”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持续高增长,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增幅分别达到27%和68%;新能源行业产能扩张叠加需求旺盛,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25%和80%;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也总体延续了稳定增长,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7%、13%、8%。

科创板产业集聚和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在多个面向科技前沿的“硬科技”领域,科创板已汇聚了一批涉及各产业链环节、多应用场景的创新企业,在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中更进一步。澜起科技、沪硅产业等29家集成电路公司涵盖了上游芯片设计、中游晶圆代工及下游封装测试全产业链,同时兼备半导体材料和设备等支撑环节;金山办公、奇安信等32家软件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数字产业;君实生物、微芯生物等22家生物制药公司重点介入癌症、艾滋病、乙肝、丙肝等治疗领域。此外,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光伏产业链、动力电池产业链等也均已初显规模。

三、龙头公司稳健增长,市场“中坚”力量凸显

科创板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对科技龙头企业的吸引力不断提高,中芯国际、中国通号、华润微等行业标杆型企业先后登陆科创板。年科创板收入排名前10的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占板块整体营收的48%;实现的归母净利润占板块整体净利润的39%,其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3%、86%。这些公司深耕主业,扎实经营,全年业绩普遍取得较大提升,在抗风险稳增长上表现突出。

从指数成分股来看,科创50指数成分公司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59亿元,归母净利润.93亿元,占板块整体营业收入的50%,整体净利润的42%,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9%、51%。纳入沪港通标的的12家公司和富时罗素A股指数的11家公司业绩稳健,7家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双增长,科创板影响力和国际化程度持续提升。

四、特殊类型企业发展良好,制度包容助力创新发展

科创板多样化和包容性的上市条件,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差异化融资需求。截至目前,已有20家特殊类型的企业成功上市,包括18家未盈利企业、2家特殊股权结构企业、3家红筹企业。这些企业在上市后收入整体实现增长,亏损有所收窄,发展势头总体良好。

年,18家上市时未盈利的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25.60%;归母净利润-8.24亿元,较上年大幅减亏36.17亿元。其中,中芯国际、仕佳光子、九号公司3家公司扭亏为盈,实现证券简称“摘U”。在资本助力下,未盈利企业坚守研发初心、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年研发投入合计.79亿元,同比增长19.64%,科研突破和成果转化不断加快。例如,康希诺与军科院联合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在墨西哥等国家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并签署重大订单;君实生物等多家公司的核心产品通过国家医保谈判,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五、研发投入持续加码,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年,科创板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全年合计投入研发金额.18亿元,同比增长22.61%。剔除采用第五套指标上市的公司后,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2.03%,比去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中芯国际、君实生物、中国通号等15家公司研发投入超过5亿元;寒武纪、金山办公等8家公司连续两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过30%。同时,科创板已汇聚了一支超过7.5万人的科研队伍,平均每家公司超过人,平均每家公司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接近三成,稳定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科创板公司持续推进科研攻关奠定了坚实基础。

得益于持续稳定的高研发投入,年科创板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突破。新增专利方面,全年合计新增知识产权16项,其中发明专利达到4项。科技成果方面,年,中芯国际完成先进制程1万5千片FinFET安装产能目标;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作为首个国产PD-1产品,新增鼻咽癌、尿路上皮癌适应症;中国通号完成自主化CTCS-3级列控系统成套装备在京港高铁(合安段)的工程应用;天合光能推出大尺寸硅片、电池及组件,引领行业正式迈入光伏W新时代。

六、科技、产业与资本良性循环,市场资源向科创领域有序集聚

科创板自成立以来,坚守板块定位,持续推进关键制度创新,加快创新资本的形成和有效循环。一方面,资本赋能,助推科技产业化。据统计,近三成科创板公司实控人为高校教师或科研人员背景,24家科创板公司为海归人才创业,还有中国电研等6家公司系科研机构转制而来。科研人才兴办实业,有效带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同时,超过三成的科创板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项目。例如,澜起科技通过融合清华大学相关技术,成功开发“津逮”系列国产CPU。作为连接实验室与资本市场的交点,科创板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架桥铺路,促进前沿科技孵化落地。

另一方面,创新制度,不断加速资本循环。开市后,科创板创新的交易机制安排和非公开询价转让制度,引导PE、VC等创投资本有序退出,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长期投资者持续加仓。年,科创板推出询价转让制度后,受到市场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