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调,又名大梆戏,俗称大油梆,概因用以击节的梆子特大而得名。又因其音平,唱腔的调性比高调(豫剧)低,故又谓之平调,现今称大梆戏或大平调。是我国古老剧种之一。由于该剧种流行地域较广,因语言乡音不同而造成声腔风格的差异,形成了西路平、东路平、河东平三大流派。西路平,原称滑县平,是以滑县为中心,包括延津、浚县、内黄等地。其唱腔浑厚深沉,吐字清晰,字字清楚入耳,轻重缓急分明。
根据《河南省戏曲史志资料辑丛《、《滑台春秋》、《滑县戏曲志》载述:大平调的渊源,一说是河南梆子在豫北的一个支系;一说是武安平调的潮流流;一说是蒲州梆子经上党到豫北的衍变;还有的说它的表演动作近似木偶,可能是木偶戏的升华等。说法不一,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在滑县,元朝末年大梆戏已是一个独立剧种。清代遗民邹少天在他的《豫剧考略》中有:“梆剧发源于郑卫之乡……豫北有平调,大梆剧,皆其支裔也。”“唯滑县有某班,阅年最久,……则元至正以前已有此剧明矣”的记载。
明弘治十一年(年),滑县就有大梆戏活动的足迹。时“清台重修明福寺碑”的副碑上有“……以上布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戏,大弦戏各一台”的记载。清朝,大平调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素有“七东八西莫乱窜,曹州还有四个班”之说,共十九个班社。清顺治年间,大平调“大兴班”座班滑县(建国后发现过顺治十六年的演出合同);清顺治天光绪年间,大平调在滑县最为火红。先后有“大兴班”、“公兴班”、“同乐班”等十几个班社。民国时期(年)周边平调艺人纷纷到滑搭班献艺,抗日战争时期受挫。建国前夕(年)冀、鲁、豫边区政府接管了在滑县的“同乐班”,被命名为“同乐剧社”归平原省管理,年移交滑县,年对其进行整编。命名为“滑县大平调剧团”。
年文革期间被撤销,箱衣道具被县委接管,演职员被安置滑县国营农场劳动。年部分老艺人艰苦努力,自行组织演出。年恢复“滑县大平调剧团”建制至今。
大平调专业乐队队伍滑州大平调剧团滑县大平调在历史的各个时期曾经产生较大的影响。年 艺人张发旺(艺名道妞)率领时名“同乐剧社”的滑县大平调剧团与 的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率领的“香玉剧社”同赴朝鲜,慰问演出。大平调的《三传令》受到广大 的热烈欢迎,产生了巨大的的积极作用。年,由于艰苦创业事迹感人,成绩突出,被树为全国文艺战线的典型。
大平调部落滑县大平调剧团邢宝军年12月底,受北京市文化局之邀,赴京汇报演出。在首都北京,分别在长安大剧院、广天剧场、吉祥剧场、物资礼堂、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中南海警卫师礼堂等场所,演出了《三搜太白府》、《海瑞搜宫》、《敬德钓鱼》等剧目,共计演出18场。工人日报、中国农民报、北京晚报、河南日报、北京戏剧报、人民戏剧、河南戏剧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一个稀有剧种,县级剧团(时称要饭队)的精彩演出,轰动了京城,受到了首都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天好评,并分别受到了党天 、各界名人:习仲勋、黄火青、江华、王平、刘澜涛、周培源、周维峙、韩先楚、聂真、李卓、李万春、曲六乙等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自此,滑县大平调剧团轰动全国,影响巨大,名声大振。
年,滑县半坡店乡老河寨村,一台胞回乡省亲祭祖,专门邀请滑县大平调剧团连唱四天进行庆典活动,聘请摄像师录制了《忠裂千秋》、《严海斗》等剧目,并带回台湾。据他介绍,滑县大平调剧团以前录制的磁带已流入香港、台湾市场,很受欢迎,这次他录制的像带肯定更受欢迎。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滑县大平调剧团多次参加安阳市(地区)举办的戏曲赛事、汇演活动,自编、自导、自演的《宅基风波》、《挪房》均获演出一等奖天其它多项奖,受到较好的评价。
滑县大平调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历史的各个时期产生过巨大影响,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天社会进步作出过积极的贡献。目前,该剧种已入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滑县大平调剧种主要包含以下相关内容:1、传统剧目:《铡赵王》、《铡陈世美》、《铡郭槐》、《铡辽彦辉》、《闯幽洲》、《反阳河》、《二进士》、《长坂坡》、《三传令》、《杨岑彭》、《大王篡朝》、《司马矛告状》、《战洛阳》、《陈平打朝》、《收岑彭》、《收吴汉》、《诸葛亮祭灯》、《空城计》、《下高平》、《地塘板》、《游四门》、《反徐州》、《收卢俊义》、《白玉杯》、《马芳困城》、《海瑞搜宫》、《敬德钓鱼》、《三搜太白府》、《大战朱仙镇》、还有红、白、寿、圣四大“挂中堂戏”,如《麒麟送子》、《七子八婿献寿桃》、《斩蔡阳》、《唐王游地狱》、《火车阵》等余部。
2、板式:滑县大平调属梆子声腔体系,音乐结构为板腔体。基本板式共分头板、二板、三板、流水板等四大板类;
头版:包括[头板]、[金钩挂]是大平调头板类唱腔中最基本的一种板式,结构复杂多变,唱词多为九字、七字或八字,上仄下平,可联句滚唱。
二板:包括[二板]、[二板连板]、[慢二板]、[紧二板]、[粘带语](待续)大平调部落分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