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是河南省安阳市辖县之一,位于黄河以北、安阳市南部。滑县人民政府驻道口镇。滑县城在道口镇之东八华里,今称城关镇,是镇政府驻地。地图上的“滑县”就是道口镇。

地图上的“旧滑县”或“城关”就是滑县城。

滑县古为颛顼帝都,夏商为豕韦国,周为滑国,秦汉而降为郡、为镇、为州,明初降州为县。本文所谈及的是抗日战争前的滑县城。

滑县大:一是地面大(旧滑县南北长近里,东西阔近里)。二是人口多(年即民国十七年,有人)。三是田赋多(历年额征银八万六千多两,实征银八万三千多两。每两银折银元2元2角,这是正税。另有附加税约等于正税)。四是官司多(有的年份售出状纸,是全省数得着的)。滑县是豫北的大县,也是河南省的大县。

滑县城位于滑县全境南北适中的西边界。西北距浚县城25里,东北距濮阳县城90里,东南距长垣县城90里,西南距延津县城里,南距封丘县城里,北距内黄县城里,东距东明县城里,西距淇县城60里,西南距汲县城90里,南距开封里,北距安阳里。滑县城是冀鲁豫三省交界的要冲。

滑县城,周朝时为滑氏旧垒,后人增以为城,称为滑伯城。城内有滑台,后人以滑台借代滑县或滑县城。

今之滑县城(城墙已拆),始建未详。宋朝重修。自宋朝至明朝皆是土城,岁倾岁缮,民以为劳。明朝嘉靖、崇祯年间,两次易土以砖,城乃巩固。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重修,有城有隍(城壕),城上有窝铺52座、炮台座、垛口个,规模大具。至道光年间重修,城墙、城壕、城楼一律完固。城墙周匝9里7步(口传:9里13步),高2丈8尺,阔2丈有余,驷马可驰。城墙外壁是砖;内壁是三合土(石灰、黏土、沙),逐层砌成,呈约70度斜坡,用砖砌有等距离的水簸箕。城垛口改为个。城壕阔3丈,深2丈。咸丰年间,添筑瓮城(俗称瓮圈),设重门(两门不照),浚壕补砖。同治年间,重修城楼。城门有五:东名长春门,西名嘉禾门,南名南薰门,北名拱极门。为了排水,在(大)西门之南设小西门,名清源门,俗称水门,亦称龙门。门虽设而常关,水畅其流。小西门与东门相照,其他三门都不相照,这就是俗话说的“五门三不照”。五门之上都有城楼:东名见山楼,西名嘉禾楼,其他三楼名称未详。登上城楼,高瞻远瞩,北望大伾,奇峰突兀;西望太行,山岳壮丽;东观日出,朝气蓬勃;南望地平线,油然而吟“黄河入海流”。

城有五门,又有五关:南关大,西关次之,东关、北关又次之,小西关小。关厢各有特色:东关做炮仗的多,北关杀牛的多,南关临街是店铺板搭门,西关临黄河故道,沙土多。故有顺口溜曰:东关是霹雳啪喳,北关是血淋呼啦,南关是一溜板搭,西关是万里长沙。

城内地势,中间高,四方低。老年人说:“中间是座黑羊山,十字路口是山顶。”四街都是慢坡,西街较明显。县署在西北隅,大塔(明福寺塔)在西南隅,除此之外,近城墙处多有积水。

老年人说:“道口镇有七十二道胡同,滑县城有七十二道街。”这里说的七十二,不是确数,而是概数,只不过表示多,是夸张罢了。滑县城内街道,以大十字为中心,分东、西、南、北四道大街。旧政府所在的大西门里,也是道大街。有的大街分段,例如:南街分南文明街、南门大街。之外,就是小街、胡同、小巷了,比大街多。大街小巷加起来,还凑不够七十二。以前街道窄,路面低。北伐以后,成立建设局,街道拓宽了,路面垫高了。

顺便说说街名来历:①以方位命名:诸如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前街、后街。②以大小命名:诸如大十字街、小十字街。③以机关命名:诸如县前街、学前街、马号胡同。④以寺庙命名:诸如城隍庙门、万寿街、鼓楼口。⑤以行业命名:诸如澡堂胡同、当典胡同、菜市、灰市。⑥以姓氏命名:如薛胡同、卢家胡同、魏家大门上、郑家胡同。⑦以形状命名:如弓街、布袋街。⑧其他:如革命街、鱼化街。之外,大成街、新乐街,《县志》上有记载,今失其处。

解放后,对主要街道采取了以序数命名的办法,计有:一街、二街、三街、四街、五街、七街、八街、九街。没有六街。有人说:“原来有,调整掉了。”也有人说:“六街不吉利。”这是迷信话,听不得。以序数命的街名,实际上是行政区划名。如八街包括青龙街、兴隆街、新盛街、鱼化街。一个名管四道街,四道街伙一个名。

街上多牌坊。牌坊,石料,有柱有梁,有面有檐,像牌楼,精雕细刻,浮雕镂空,刻旌表文字、人物故事、龙凤花卉,装饰图案,古色古香。过街牌坊,高宽数丈,既壮观瞻,又供欣赏。县前坊二:东曰豕韦旧国,西曰东郡遗风。学前坊三:南曰泮宫,东曰鹗冲云汉,西曰龙化天池。街道上的科举坊有:擢秀、恩荣、奕世科名、青云步武、双凤齐鸣。官职坊有:四世一品、三世中丞、豸秀名臣、天眷奇忠、正气贯日、龙章褒宠、父子天官、皇恩貤赠、都宪、紫诰貤恩、宣猷、诰敕重封。城内还有贞节坊:激扬清风。

旧传滑县有十二景。其中七景在城关。这七景是:双潭秋月、龙门夜雨、狗脊云封、天台表胜、茅屋白云、画舫澄波、浮图瑞霭。本文只说其中的两景及其它景物。

画舫澄波欧阳书院为宋朝欧阳修读书处,在城内东南隅,内有画舫斋、秋声楼,欧阳修为滑州通判,作《画舫斋记》云:“予至滑三月,即其署东偏治为燕私之居,名曰画舫斋。”画舫广一室,深七室,入于室者如入乎舟中。明朝重建,清朝再修。画舫之前一澄泓碧,波明如境,名曰文湖。春风雅化,余泽犹存。

浮图瑞霭明福寺塔,隋朝创建,唐朝重修,九层。曾遭雷击,剩大半截。民国重修为七层。在城内西南隅。“峻层孤危,高无有伦。压地贯天,泉缩日低。铁轮周回,风铎

四鸣。军城用为壮观。”自城外十余里望之,似有瑞霭拥护。

滑伯祠在城内西北隅、县署西偏。祠内有滑伯墓,墓阔数丈。西有古槐一株,号曰灵槐。孔子七十四代孙兴辉曾来谒祠,刻碑。滑伯,姬姓,名伯爵(音雀),封于滑国。后裔以国为氏,乃姓滑。今居滑县城东北的魏庄(今属内黄)。本固枝荣,源远流长。

鼓楼在县前东街,高广皆数丈。上为高楼,下为通衢。楼巅两面皆有匾额:东曰“气雄白马”,西曰“响激灵鼍”。楼内设置大鼓,按时敲鼓,报告时辰。年(民国十六年)重修。楼下为阅报室,楼上为图书馆。大铁钟高一人多,撞钟报时。先撞十响,听众注意。再报钟点,按时作息。到了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军空袭,鼓楼大钟兼作警报器。

民国《重修滑县志》载:北魏时,兖州多劫盗。李崇为剌史,乃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双槌乱击。四面诸村,始闻者挝鼓一通,次复闻者以二为节,次后闻者以三为节,次各击鼓千槌。是以俄顷之间,声闻百里之内。诸村闻鼓皆守要路,其中险要皆有伏人。盗窃始发便尔擒送。各州置楼悬鼓自崇始也。

魁星阁魁星阁在城内东南隅文昌庙。魁星是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浚县的魁星阁像楼,滑县的魁星阁像塔(又像天主堂的钟楼)。底面约一平方丈,四四方方,纯砖砌墙,直上直下,高七丈,绿色琉璃瓦顶。西墙上部有石头横额,嵌在墙上,上刻“奎峰”二字,字迹苍劲,为书法上乘,落款是“万历×年”。额上有一小门,高高在上。阁下有平房,登平房,进阁的北门,登梯可上至西边的小门。流落南关有半块门楣石,上刻“奎峰”,峰字只有右边的“夆”字。

天主堂钟楼意大利教堂,罗马式建筑,别具风格。年,黄河水淹东乡,天主堂救济灾民;年,日本兵打县城,天主堂收容难民。灾民难民今犹在,不忘当年天主堂。

抗日战争前,滑县城是政治中心,党、政、商、学、兵,集中滑县城。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及兵役等机关有数十个,干部上百,学生近千,居民(年调查)人,地方武装数百人,常年驻有客,县城人口常在一万以上。滑县城也是个消费城市,商店林立,市场繁荣,日用百货、京广杂货、国货洋货,应有尽有。酒店酿(酿造酒)十家、饭馆十来家、药铺十多家、医院四家、书店四家、石印局十来家(印制公文表格、学校讲义、商品装潢、名片等应用文,并且出有几本日用应酬的书)、粮行十来家、放账铺五家、当铺两家、烟店(生产水烟、旱烟)三家、澡堂五家、旅馆两家。小本生意、肩挑贸易,不计其数。汽车直达开封,当天来回。滑县城一道口镇,大车小辆,络绎不绝。

总之,滑县城在抗日战争前,繁荣昌盛。但是,有妓女,有大烟,有污吏,有贪官。旧滑县是肥缺。解放前河南省政界有句顺口溜:“金杞县,银太康,抵不住滑县一后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