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学敏丹芪偏瘫胶囊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50517/4624732.html

作者:郑宗明

春节,是伟大中华民族流传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劳动人民一年一度热闹、隆重地过春节活动,是传承中华文化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载体。

千百年以来,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辞旧岁,迎新春,欢欢乐乐庆新年的习俗,几千年沿袭以往,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劳动人民年复一年过春节,永不俗气,年年有新意。可见中国老百姓,对年年庆新春这一千年习俗的热衷和厚爱,也彰显了春节在广大劳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诱人魅力。

我的家乡,在豫北大平原上,河南省新乡市的延津小县,出县城东北三十五里的郑纸坊村。向西有雄伟的太行山和通江达海的京港澳高铁大通道;向南遥望三十公里,就是日夜奔腾不息的滔滔黄河。生长在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千万年冲积形成的大平原,用黄河水滋润、浇灌的沃野上,物产丰富,养育着一方勤劳的人民。这里的人民一生喝黄河水长大,具有了黄河那豪放、大气的性格。也造就了豫北这一带中华儿女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家乡人民的善良、勤奋、朴实、忠厚、知恩感恩的品德。

一年一度的春节,我们豫北方言叫“年歇”,庆新春、过春节叫“过年”。“过年“是人们心目中最最重要传统节日,也是最幸福、快乐的节日。劳动人民长年累月,不分昼夜栉风沐雨,不论春夏秋冬,起早贪黑地家里地里忙忙活活,累死累活一年又一年。年歇,就是一年到头,劳动人民趁农闲时段要好好歇一歇,休养生息,改善生活,放松精神,养精蓄锐,以求来年更好地忙活。平时没有休闲时间,趁过年的机会走亲访友,与本家四院,左邻右舍交流感情,加深亲情、友情。

(一)

过年,在旧岁的岁末,新一年的年首,为辞旧迎新,万象更新之始。

腊八、祭灶、年歇来到,这是在豫北家乡少年儿童中间流行的顺口溜。也显示出孩子们为了过年吃好吃的、穿新衣服、放鞭燃炮、家人团聚、走亲戚的急迫思念。孩子们年年期盼过年,年年过年,光嫌过年时间短,天天期盼大年三十那一天快些来到,孩子们那稚嫩的心,真是急不可待。

在我豫北家乡的群众中,还广泛流传着一个顺口溜:“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贴画画;二十九,换香炉;三十儿,再去赶个露水集儿,还有一种说法,三十儿,大人小孩儿都蜕皮儿(换新衣服。”这是家乡人民为筹划过年,对“年歇”前几天时间的紧凑日程安排。

二十三,祭灶官。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为过年做各种准备。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老百姓就把筹备过年事务正式列入议事日程。二十三这天,家庭的男主人要祭送供奉在厨房的老灶爷上天,要杀一只公鸡,作为老灶爷回 的马骑,向老天爷述职、汇报工作。这是老规矩:男人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不愿月,女人二十三日不祭灶。男主人要把老灶爷画像从供奉位置上请下来,连同对联:二十三日回 去,初一五更到 来一起烧掉,并祈祷老灶爷上天言 好事,下界保佑一家人幸福平安,祭灶仪式结束。

二十四,扫房子。这天,人们要把所有的房子以及院落,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彻底清扫一遍,清除屋里、院内污垢、垃圾,处处收拾的整洁、干净,以全新的环境、舒心的家容家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二十五,磨豆腐。大户人家自己在家加工豆腐、豆芽,一般人家从集上买一些豆腐,吃不起豆腐的人家,只能买一些豆腐渣。还要赶集上会、或在门口购买一些诸如春联、鞭炮、调味品及水果蔬菜等年货。

二十六,蒸馒头。这一天,家庭的女眷们开始忙碌,头天晚上就发面、醒面,准备各种包子、饺子馅料,要蒸各种馒头、包子、枣花儿馍等。蒸做的枣花儿糕两三尺高,是要作为天地君亲师的祭坛供品;蒸蛇、鼠、鱼、刺猬等动物造型馍,要分别埋在粮食囤、面柜中,以求发家、年年有余;蒸白馍为老人和孩子吃;蒸花卷馍、黑馍、黄馍家庭大众吃;还要蒸黄面馍及黑面包子,为打发前来讨饭的人;还要蒸几大簸箩各种馍馍,堆积如小山,一直要吃到过破五,甚至到过完元宵节,才开始做新的。

二十七,杀公鸡。各家各户杀猪宰羊,买鱼杀鸡、鸭、鹅,以备招待客人。

二十八,贴画画。过年贴春联是必须有的,再穷也要买张红纸找人代写,人们都要提前几天备好春联。到集镇上买现成春联的有之,自己动手写春联的有之,找人代写春联也不在少数。都要在这一天,一个门口不落地粘贴完毕,还要规规矩矩,喜庆气氛充满 。每年春节的前几天,从我父亲开始就为村民写春联,又到我大哥、二哥,我在家还是忙着为街坊邻居书写“门对”(豫北方言,即春联)。邻居们拿来红纸,要根据他家有几口门,叠纸、割纸、书写;除书写门对外,还要写一些出门见喜、春光满院、招财进宝、吉祥如意、清水满缸、紫气东来、槽头兴旺等条幅以及福、禄、寿、喜对方等等。

二十九,换香炉。从我记事时起,我家就有三间清凉闲屋,专门扶侍、供奉着郑氏家族的老祖宗及牌位。二十九这天,要把家中敬奉的老祖宗轴和牌位都请出来,悬挂、摆布好,请列祖列宗及亲人灵光就位。供桌、祭案、香炉摆放到位,让老祖宗与亲人魂归故里、仙坐清堂,和家族后代团圆共乐,尊享家族子孙后人前来磕头祭拜、上香进贡,祈求老祖宗保佑族人幸福平安。

三十儿,再去赶个露水集儿。露水集儿,说明这天集市开市早、时间短、规模小。家中过年吃、穿、用的物品,还缺少什么,还有什么东西没有置买齐全,极早再到集市上拾遗补缺,完美过年没有遗憾。

在我们家中,大伯哥郑宗茂从小没有爹娘,是奶奶和我父母把他养大成人。解放前他执意参军服役,参加了 ,负伤后回国。每年春节前,村里和学校组织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学校的宣传队、腰鼓队、秧歌队都要穿统一服装、敲锣打鼓到我家扭秧歌、表演节目;送喜报、奖状和春联,为军属挂军属光荣匾额、挂大红灯笼、挂光荣大红花;还要帮助家里挑水、打扫卫生、干各种家务活儿。

过年,是各家亲人团圆的节日,不论人在外离家多远,大年三十儿务必要赶回家里,与亲人们团聚。家里老人思念在外的儿孙亲人,在外的家人也思念家里老人。每当进入腊月二十,我奶奶天天总要念叨,她在外的两个孙子回不回来,啥时候回到家里,盼着,念着。每天下午,太阳快要西落时,她都要掂着小脚,站在我家南院墙处,手搭阳蓬向西南大路方向张望。我家在村南面,西南方向有一条大路,是在外的人们回家的必经之路,奶奶还不时地喊我,“小孩儿,大路上又过来个人,你眼好,来看看,是不是你哪个哥回来了?”

在豫北大地上,在我的家乡,过年是老百姓一年之中,消费量 、最集中的时间段。也是各商家的销售旺季,也是商家 的商机。在这段时间里,经营各种、各类消费品的行商坐贾,也都纷纷备好货物,担挑儿推车走出家门、店铺,深入到各个村庄,沿大街走小巷推销、叫卖自己的产品、商品和服务,为老百姓过年提供方便,力争在年歇的消费旺季市场上,尽可能多分一杯羹。

过年,家家户户敬拜祖德宗功,与列祖列宗和已故的亲人,同福同乐是头等大事。从三十儿这天开始,一直到元宵节过年结束,老祖宗和亲人牌位的供堂前日夜灯火长明,人来人往,各种供品丰盛,香烟缭绕;供案上要摆放好酒、各种肉、花糕、各种菜肴、水果、糕点等多种供品,点燃一炉香火,显得肃穆、庄严。吃饭前,都要鸣炮、奏乐,驱邪镇宅。全家男女老少列队向列祖列宗、养育我们的恩人磕头作揖,行叩首祭拜大礼,尤以三十儿、初一、十五最为庄严、隆重。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家族幸福平安,兴旺发达,人旺、财旺、运气旺,一年比一年好,家族多出人才,出 人才,为郑氏家族荣光,为中华民族复兴服务。

郑氏家族其他各家族人,分别在男、女主人的带领下,也要带上供品、鞭炮、香火,前来祭拜老祖宗,行叩拜大礼,向已故先人进孝感恩,怀念祖宗亲人的大恩大德。

父亲还让我端上饺子,到院内各个房屋门口前,举碗供饷各位门神;三十儿、初一的傍晚,还要到各个门口儿点灯发光,以求门神保佑家人出入平安,事事顺利、时时吉祥。

每天吃饭前,还要到在庭院中间摆放好的祭坛前,鸣炮焚香,行叩拜大礼,祈求祷告天、地、君、亲、师、七十二位全神显灵,保佑 平安,没有战乱,世道和平,年年风调雨顺,没灾没荒没害,来年好年景,五谷丰登,吃穿不愁,福满 。

这样的礼数,一直保持到过元宵节,甚至一直到出正月,过年的年味才算基本结束。

在豫北家乡,老百姓一般都会把子女的结婚时间定在春节前后。一是因为进入腊月没有忌日,天天都是良辰吉日,又有过年的喜庆气氛;二是因为过年时,人们都有空闲时间,家人从各地回家团聚,也有了各种物资准备,更是为了节约时间,尽量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付出成本。

老百姓为了过年,可以说是不惜倾其所有;平时俭省节省,过年都要大方大方;平时缺吃少穿,过年也要好吃好喝两天;平时忙里忙外,过年也要轻松休闲几天。

年歇来到,大姑娘要花儿,小男孩儿要炮,糊涂老奶奶要核桃(老奶奶准备大年初一早上分发给前来给她拜寿的孩童)。从上到下,从老到幼,都在筹备、准备过年应该有的物品。宁可有余有剩,决不能没有;宁可派不上用场,决不可没有准备。

除夕这天,厨房水缸要挑满水,空盆儿、闲罐儿也要装满水,水是生命之源,满满荡荡运气旺,满满荡荡福气多;夜里厨房门要敞开,好迎接老灶爷五更回家;院内灯笼要长明,好让各路神灵顺利回来,也让妖魔鬼怪无处躲藏;院里点放的鞭炮纸屑不能清扫,更不能倾倒外边,表示金银财宝遍地有,来年财气更加红红火火;傍晚,还要用一根木杠横在大门口,挡住旺财气、好人气、好运气不外流,外边的晦气进不来;晚上,一家人都要洗头、洗脚,洗洗头,年年有吃有穿不发愁;洗洗脚,出门在外走近走远不打锅(豫北方言:不伤腿脚,不落后的意思)。

在这几天里,孩子们都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与兴奋之中,夜里都早早入睡。除夕有守年夜的习俗。一般都是年轻人的事,一到子夜时分,人们拉火鞭,燃放大炮,你家五千头儿,我家一万响;把寂静下来的夜空照得通明,响声此起彼伏,雷动天地。

夜很深了,人们都已进入梦境,可忙忙碌碌多日的母亲,还在昏暗的灯光下,为她的孩子们天明后的穿戴忙活着,紧张地穿针引线,甚至直到天亮。

(二)

迎来新年 天,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做盲撞的事;屋里院内灯火明亮,家里要保持安静,说话要轻声细语,不准大声喧哗;起床,也不能像平常大声喊叫,以免惊动各位神明。

大年初一, 个起床的还是父母亲,他们先向天地神明、老祖宗磕头行礼,再来到厨房准备一家人的早饭,那就是煮饺子了。

母亲煮好了饺子,父亲开始点燃鞭炮,在鞭炮声的催促下,小孩子们慢慢穿衣起床。全家人洗簌完毕,首先就是给老祖宗磕头;接着按辈分先给爷爷、奶奶磕头、问安;再给父亲、母亲及长辈磕头、问安;这些礼节进行完了,全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我年龄小,脸皮薄,爱面子,害羞,就害怕磕头,总是东躲西藏的,奶奶总是说,“小孩儿,出来吧,不给奶奶磕头,也叫你吃饺子。”

这时,东方的红日还未露脸,本家四院的族人,都带着鞭炮、香火、供品前来祭奠老祖宗,给列祖列宗磕头行礼;每当有族人来给老祖宗上供,一放鞭炮,就有很多小朋友争着捡拾未燃放的鞭炮。东西两头儿的街坊邻居也都陆续来到家里拜年,先给老祖宗磕头,再来给奶奶拜年。

大年初一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从头到脚都穿戴一新,成群结队或三三两两结伴儿走出家门,互相走动大拜年,拜年活动从早上一直持续到下午。人们挨门逐户上门拜年,看望长辈,问候老年人。即使走在大街上,遇见自己的长辈,也要跪地磕头、问安,遇见平辈要互相问好。这种过年大走访、大拜年的礼俗,显示出村民之间,族群之间,街坊邻居之间,尊老爱幼,辈分有别,长幼有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 文化。一年一度的过年相互走访拜年,可以加深族人之间、人与人之间、村民之间的友谊和感情;还能化解平日里人与人之间结下的误会、恩怨、隔阂和矛盾;还可以使反目成仇的人握手言和,重归于好。总之,通过拜年,加强了村民之间的团结,使村民友好和睦相处,这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同时也给下一代孩子们和年轻人起到引领、示范、教育作用,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 传统。

我身段从小瘦弱,个子长得较小,街坊邻居都叫我“小猫儿”。奶奶让我初一晌午十二点,抱着院子里一棵大椿树,嘴里祷告说:“椿树王,椿树王,今天和您来商量,初一正午许个愿,一年一年往上长,您发粗来,我长长,您发粗来做大梁,我长长来穿衣裳,长大做个帅儿郎。”

初二,人们开始串亲戚、走亲访友。每个家庭都是先串新亲戚、近亲戚,后串老亲戚、远亲戚。新结婚和已结婚的儿媳、孙媳与出门的闺女,一定要在初二这天回娘家。在亲戚当中,这都是最重要的新亲戚,也叫新客。家人都不敢慢待,置办厚重的礼品,早早打发上路;有车的套车,有快牲口的不用慢牲口;有骡马的骑骡马;也有步行的。出门的闺女回到家里,和新女婿要先祭拜老祖宗,再给爷奶、父母及族内长辈磕头问安。新媳妇、新女婿要有专人带领,到家族内本家四院逐户认门儿,给长辈磕头拜年;新人不磕空头,多少都要给新人封个红包。在拜年过程中,都少不了有同辈人如兄弟嫂、晚辈人如侄孙,出来给新媳妇、新女婿抹花脸的风俗,相互嬉闹、开玩笑,以此来开心、逗乐,活跃气氛。

老百姓过年串亲戚,你来我往,加深亲情,增进情谊,和谐交往,这也会促进社会和睦。老百姓串亲戚,探亲访友,看望亲朋近支活动,一直持续到元宵节以后,不出正月,都是在过年。

(三)

正月初二捞捞饭,初三赶杂面,这是豫北家乡人民过年习俗。人们接连几天吃油腻食物,要改一下口味,吃比较清淡利口的饭菜。也是人们为了不浪费,把几天吃剩下的剩菜充分被利用,加工后吃掉;把小米在锅里煮半熟捞出,再上锅蒸煮熟透,和现在蒸大米差不多,配上几天混合的剩杂菜一起吃,很开胃利口。

过了破五,人们休闲无农活,家乡的人们就开始筹划过年的娱乐活动,主要是定戏班儿唱大戏和搭建各种秋千,老百姓以此自娱自乐,所有费用由村民分摊。

给戏班儿写聘书,要定时间、定规模、定酬金,大戏一直唱到元宵节,三里五村儿的群众纷纷前来观看。人们聚在一起,姑娘们攀比各自的新衣裳,谈论谁家的女婿长得帅;小孩子们比比谁的压岁钱多,谁的鞭炮响;老人们在一块儿多是谈论村上三爷的年龄 ,二爷的身体 。

村民自己动手搭建的秋千多种多样,有过路秋千,高三丈,阔两丈,搭建在中心大街,壮小伙子们还要进行荡秋千比赛,看谁荡得高、姿势美、动作雅;磨磨秋千,用马车轮一头埋在地下,一头在上,小孩坐在上面乐口大笑,两个壮小伙儿躺在下面用力猛蹬;担担秋千,在一个石磙上,放一长木杆,两头各绑一套绳索,可以坐小孩儿,两个大人用力推转木杆,带动两头的孩子上下旋飞。各家各户在自己家里,也有自己的秋千,让自己孩子玩。过年期间,各种群众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老百姓过十五十六元宵节,重视程度和规模仅次于过大年。在我的家乡,人们把元宵节称为小年儿,过元宵节叫过小年儿。在过年原有的娱乐活动基础上,不少村庄都有自己的娱乐会所组织,又多了各种灯展、锣鼓表演、舞狮、舞龙、背阁、抬阁、跑汉船等民间艺玩儿杂耍活动。

年歇,回老家过年;年歇,在家乡过年,千年旧俗不变。年年过年,年年新年,年年过年,年年盼年。过年,让人们不管走到哪里,读乡音,书乡愁,思乡情,念乡恩。在家乡过年,增进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建设、巩固和谐社会的民间基础,为三农的振兴、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幸福生活,从新的起点,向更新、更高的征程前进。

作者简介:郑宗明,延津县司寨乡郑纸坊是故乡,静心堂主人。放过羊,种过地,挖过河,教过学,经过商,修过路,做过检察官,当过公务员。平时爱好阅读、欣赏文学作品,还不时动手写上三言两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