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地处黄河古道的延津县的地图,你会看到有许多以“堤”或“寨”命名的村镇:庙堤、堤后、庞古寨、高张寨、柴胡寨、前长堤、后长堤、吴修寨、朱寨、高寨、军寨、王堤、贾堤、魏堤、冯堤、李胡寨、堤湾、西王堤、三王堤、东王堤、石堤、新丰堤、胡堤、夹堤,等等。
以堤命名,是因有河堤,可能还是黄河大堤吧;以寨命名,是因有寨墙,是为防卫修的又高又厚的土“城”墙。
榆林乡的夹堤,本来有堤有寨,也称为夹堤寨,简称就是夹堤。叫“堤”,是因为有堤,现在已没了堤,仍叫夹堤。
可为何叫“夹堤”?至到考古证明处于夹堤北六七华里的吴起城在金明昌五年(公元年)年间黄河改道南迁之前一直是从集津铺、十八里之间流过的黄河的南岸的鹅城,再看到地处夹堤之南一个个以堤命名的村子,才觉得是随黄河南滚,河堤不断南移,使得南北黄河堤之间又有一处堤,即“‘堤夹’着的堤”而叫夹堤的吧。
小时候就听大人说,“打开夹堤寨,大车小车往外拽”,不解其意,听了村中长老解说方知,原来这夹堤寨寨墙高大厚固,寨内地势又高,据说东边塔铺半截塔的塔顶才与夹堤寨的地面齐平,所以遇到水灾和兵荒马乱之时,四邻八村的乡亲就携老带小拖物进入夹堤寨中,或投亲靠友,或在寨内村北空地安顿下来。而夹堤寨本身又地面较广,人口较多,村寨较大,物丰粮足,又位于黄河吴起城之南通向南北方的要道上,遇兵匪打开了寨门,寨中人、财、物大车小车掠载而去。
至少自唐代就有的又有堤又有寨的夹堤寨是个怎样的建筑布局和“城防图”呢?小时亲见,北面,从西到东,寨墙又是堤墙,高大、厚宽、坚固,村人叫“后堤”,堤下寨内空地叫“后地”;北面没有寨门,仅有东北角堤顶、村人称为“堤口”“北堤口”的一小路通往堤外的王村、东娄庄、东小庄等村;
并且,作为堤,从寨东头一直往东边延伸,村中人叫它“东堤”。这东堤甚是高宽长,树木藤草茂盛,沿着越堤小路走过夜路的人传说堤上有能压死人后被人用刀捅破的土布袋,故事恐怖又有刺激。
东、南、西三边才是真正的“寨”。小时偶尔去过,见到的是残留的几丈又宽又高的大土堤,人可以从村人取土挖空的地方钻爬而过。东南角有一村人叫的“东门”,一座小石桥通向寨外,桥下是从西南涌动而来的寨壕水,迤逦流出村子,流向东面的大片良田中。东方主生,东门向西,一条叫大街的大路与西门直通,将村子分为叫前街后街或南街后地的南北两大部。
南面,是随村、绕村的拱形弧形“城池”——寨墙和寨壕,残留的寨墙没有北面的又是寨墙又是河堤的后堤、东堤高大宽厚,但也不低不窄不松,寨墙顶比墙下盖的两层房子顶还高,寨墙被人平了的地方可以做人口多的两个家庭的大宅子。
寨墙从高处斜下坡入又宽又深的寨壕中,壕中水流不断,鱼虾不绝,常年是大人小孩夏天玩水纳凉冬天溜冰的好去处。南寨墙东西中间三等分处,两座石桥从村中跨壕水而出,村中人称为寨南门、寨西南门,两桥上直路伸向良田、寺上沙丘、二道河和荒地之中。
西面与后堤一体寨墙,也是高大宽厚坚固。寨内西头有由庙改的学校、校内唐槐及校西大水塘,一宽一窄两条路从水塘南北边跨涵洞向西伸出,与水塘西边曾有寨墙的寨外一条南北大路对接,北边的那条窄路伸向西门外的良田和大灰岗等沙丘之中。
村人号称此处为西门。西方主杀,颇具风水设计特点的夹堤寨的西门外的大路即水塘南边的路没有延伸而是出门就断,可见寨子设计者颇有军事能耐、风水见识和悲天悯人之情怀。
记得小时,常见民兵排着整齐队伍极为兴奋来到学校北边、寨内西北大堤下的柿树林旁、大队药菜地红火身边的靶场打靶,有时又有新乡来的身着红星绿装、开着卡车载着重机枪的军人来过枪瘾,“哒哒哒,哒哒哒”,一梭一梭的子弹至今仍响在耳边;而我们放学后就会迫不及待地跑去看,看后冲到大堤下扣挖胶泥土中的子弹壳做砸炮玩。
寨子不小,寨内常年住有四千余人。村北王氏侯氏、村东杨氏方氏、村南张氏、村西潘氏居多。村中连接东西门的大街中间,有大户侯门的深广高的宅第,今已不存。
如今夹堤寨无堤无寨,壕中也常年无水,更无鱼虾。高压线从村南穿空而过,新式洋房早已越过昔日寨壕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向外扩张,东堤也早已经被平建成不缺粮食不缺妇人的一幢幢房子,村中水泥路面两边店铺相连,昔日防水防匪的寨子成了不用打开也大车小车往外拽的新农村了。
有堤有寨的夹堤寨曾经富足,无堤无寨的夹堤寨更是富足。可总有些遗憾,那充满自然野气生机的寨堤上的童趣欢乐、那河中的嬉水鱼虾、那淳朴的民风甚至那吓人的鬼故事环境如今哪里寻去?
作者简介:张廷文,延津一中教师,编著有《从语文读懂世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