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孬妞推磨,不对",一句茶余饭后的笑料,是一首永遠无法读懂的诗,在故乡盛传,回忆象一杯甘醇而馥郁的老酒,似一杯泥土,厚重而清芬,是一面镜子,明净而遥远。
说的是一位愚忠的农夫,在他苦涩的年代,为了不耽误早上去队里干活挣工分,在昏睡中听到老娘叫去推磨,匆匆起床,连衣扣都没顾上扣好,走进磨房画起了圆圈,生产队的铃声响了,抬头一看,净给别家推了一两个时辰,表情平平,无可奈何,嘴里喃喃说道:“不对"。呼之欲出,聚集在钟铃树下的社员,闻之此事,哄场大笑,多嘴的三爷幽默风雅,脱口而出:"孬妞推磨,不对",好象成了歇后语,流传至今,村上的人谁做了不那个的事,人们就会说他是:“孬妞推方磨",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乡间庶民碎事,淡淡如水,情意浓浓,尘封许久的传统磨面:推磨,随着现代化的加工产业兴起,石磨它已失去了以往的功能,那盘盘老磨,象个个隐退的孤独老者,默默地蹲在院边、墙角,满目灰尘,有的被杂草披挂全身,失去了当年的丰润活力,也格外令人感伤。
不知是那位精巧的石匠,把数百年,乃至数千年,人类赖以生存吃面粉的工具:石磨,如此巧妙设计成上下两扇:勿合适宜齿沟旋转,纳米千味。上扇凹陷,形成纳粮的磨膛,下扇凸起,与四边构成微坡度流线,阴阳结合。圆孔有二置穿上扇,是通往磨膛的粮道,诸多乃需加工之物,置盘顶似流水依次进入磨腔,借旋转之中,研磨力之细碎,筛漏成面。"圆石磨边转片时,晴雷隐隐玉云飞"。它功能俱全,黄楞楞的豆,穿肠磨膛过,挤出乳白乳白的甘汁,蒸压后,便是食客餐桌上营养丰富的豆腐,油嫩的芝麻,它能硬挤出香喷喷的“香油",生炒凉拌少许适用,飘香四溢,食欲大增。磨出了生机,推出了生存,迎来的是希望,代代世袭,圆着繁衍生息的大梦,有过幸福的天伦之乐,也伴着苦涩年代的失落。
物质匮乏的年代,吃饱饭对于穷乡僻壤的乡下来说,就是个最基本的要求。吃的东西,除了农民不能凑合的比如食盐外,而以面食为主的家乡人来说,磨面,自然而然就成了生活的必须,今非昔比,可不像现在的各种小麦面粉(85、90、精粉…)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地处沙碱薄地的老家,春天一场大风,把辛辛苦苦种的小麦都刨出了根,到了麦罢,社员们每人只分了七斤小麦。以后的日子,红薯干面,高粱…则成了人们的主食。粗粗的杂粮变成面,推磨,则成了庄户人家不可缺少的一项"业余"劳动。
推磨可是个力气话,无尽头的转圈,会把你搞得晕头晕脑,好歹那时都是在大人的诱哄下,姊妹多凑在一起,说说笑笑,但还是累得大汗淋漓,现在想想,还真是“人怕推磨,驴怕上套"。当时的奢望,多么想用一头小毛驴拉磨,那该多好啊
靠工分吃饭的年代,为了不耽误给队里干活,都是趁黄昏或早起推磨。冬闲时还好点,编个理由,向队长求个"情",也许能蒙混队长“法外施恩"借一回牲口拉一套,要是没有人缘或靠点"势力",家里有老弱病残的困难户,队长可不轻易破坏“规矩"的。没有牲畜,只有人工推,磨房一般设在闲院,在冷冰的磨房,艰难地迈动脚步,一干就是一两个时辰,随着石磨上脐的转动,粮食在"筹"的播动下,(“就是用30厘米上的小细掍扦到磨眼里)粮食均匀地通过磨眼流到下脐的磨膛中,再从磨膛被挤压到旋转的齿沟流出,破碎输入磨盘,多次循环研压和筛漏,面麸分离。推磨的满头大汗,筛面的蓬头白霜,看看那箩筐里细柔的面粉,它没有经过高温的研磨,现在回想起来,原始生态,吃起来口感遠胜于机械生成的面粉,觉得更环保,更绿色。
昔日的年华,恍然如梦,如过境的l往事都印在了回忆里,弹指音落,逝去的流年,转身离去,童年的剪影却仍然浮现在心里。
记得那时,不足千把人口的小村,并不是家家都有盘磨,石磨连着众人家,过去家境比较殷实的人家才有磨坊,而多少年来一直是村里的公共用具,需磨面的人家,只要提前打个招呼,主家给你安排得妥妥当当,不论亲情遠近,一视同仁,诚信至上,邻里和睦相处,还没听说谁先谁后闹过意见。
石磨使唤久了,需要重新剔齿,也就是乡亲们说的“锻磨",就连磨坊的维修和忝置些物件,所需费用,主家从来都不会向乡里乡亲收过一分钱,大家把乡情看得至高无上。
特别是一到年关,磨坊更是热闹,呼呼的推磨声整宿不断,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朴实的乡亲们人人精神百倍,发出阵阵的笑声,晚辈的三儿帮体弱的大伯推会儿磨,好事的二婶给四嫂过会儿罗,闲不住的小媳妇帮助给灌灌面,在一旁点炮的姬家年少把面给苗家老奶背回家,团结互相的乡情象原生态的柳青河水一样,甘甜纯净。
年,老支书殚精竭虑,集全村薄弱之财力,办了电,购置了"一风吹"和"小鋼磨”,机器隆隆声代替了呼呼的推磨声,圆了代代人不在推磨的梦。我们不希望石磨再次转动,但愿当年驱动其转动石磨的意志和力量永遠传承。
家乡的那盘老石磨,是忘不掉的乡愁,连接着苦涩年代的众乡親,与日月同在,默默流淌着心灵的乡情,在古道旁,河水边,声声呼唤着乡村的乳名,记忆着深处最美的凝望,融入那片故土,太多的情感流露,太多的情景再现,太多的感伤弥漫,太多的喜悦徜徉,卸下了多年的倦意,托上自己满满的梦想与期望。
作者简介:鲁兴无,延津县丰庄镇河道村人,新乡市作协会员,作品多在《品读延津》、《故道文苑》、《今日头条》、《作家与文学》发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