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节是戍边英雄
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
牺牲后的第一个清明节
无尽的思念
为清澈的你
“我们会照顾好身体,你放心吧。”
4月3日,清明节前一天,在中印边境边防战斗中牺牲的王焯冉烈士的父母和亲属到漯河市烈士陵园烈士墓前进行悼念。
在王焯冉烈士墓前,亲人们拿出了苹果、香蕉,面包摆在墓前,把吸管插入牛奶盒。妈妈杨素香拿着毛巾一边擦拭墓碑,一边哭着说:“清明节了,舅舅、姨姨、大妈都来看你了,国家对我们非常关心,你爸和我会把奶奶照顾好,我们也会照顾好身体。你放心吧。”
清明节假期第一天,幼儿园的孩子、警察以及群众自发来到烈士陵园进行纪念。
烈士纪念馆特别制作了王焯冉烈士专版,张贴了王焯冉烈士生前的决心书、请战书,以及写给父母的诀别书。
摄影:环球时报-环球网/李昊
王焯冉父母给陈红军烈士送来一句话
4月3日,戍边烈士陈红军的家人来到甘肃兰州烈士陵园。陈妈妈带了牛肉面、蛋糕、炸鸡,说孩子你慢慢吃。妻子抱着只有几个月大的孩子迟迟不肯离去。陈红军牺牲时,妻子还怀着孕,这是孩子第一次与爸爸“见面”…...
在墓前的众多留言中,有一段话让人瞬间泪目,“好孩子,一路走好。你们是最棒的!——王焯冉烈士爸爸妈妈敬献”
肖思远,我们千里万里,前来看你!
在新乡市延津县烈士陵园里,有一块墓地周围,摆满了鲜花和花篮。每日前来悼念的人们排成整齐的队伍,向烈士敬献鲜花,默哀鞠躬。这位烈士就是河南的骄傲——卫国戍边牺牲的肖思远。
据陵园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自2月份以来,先后有余家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会组织、2.2万余人到烈士陵园祭奠烈士肖思远。
连日来,全国各地民众纷纷到肖思远烈士墓地送来鲜花和花篮,缅怀烈士。一张张饱含深情的祭奠卡片,一朵朵寄托哀思的鲜花,表达着对肖思远烈士的无限敬仰和深情缅怀。
“肖思远叔叔,我向您致敬,您为了我们的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这是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写在留言簿上的文字。厚厚的一本册子写满了文字,是大家对烈士深深的敬意。
从外地专程赶来的王先生,带着孩子一起来学习英雄的事迹:“千里万里,前来看你。希望让孩子学习你的英雄事迹,将来长大也能为我们国家做点贡献。”
“若有来生,换姐姐护你!”
3日,福建屏南,00后戍边烈士陈祥榕的家乡举行了英雄悼念仪式。附近学校师生、社会各界人士来到烈士陵园,为陈祥榕烈士送上鲜花、肃立默哀。
孩子们还在烈士遗像前摆上了他爱吃的橘子。有一张卡片上的留言让人瞬间泪目:“若有来生,换姐姐护你!”
牺牲时不满19岁的陈祥榕曾在日记里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01:09许多网友留言向英雄致敬:
山河变换,拿什么告慰那些为我们牺牲的人
又是一年清明节,阵阵雨水中,上海已是春花烂漫。
清明是缅怀的日子。对每户家庭来说,这一古老的传统节日提供了与故人“对话”的一次机会,斯人已逝但牵挂恒在,家的温情就在一代代的祭扫中绵延、传承。
对国家来说,清明则是社会集体对历史记忆的一次回望和致敬,先烈们英勇奋斗精神在一次次的祭奠中永垂不朽,历久弥新。
当山河变换,我们凭何缅怀?位于上海青浦的新四军广场,纪念墙上刻下了位新四军老战士的英名,位新四军老战士安眠于此。曾有新四军老战士抚摸着墙上的名字声泪俱下:“我终于找到你了,老战友。”而他们上一次相见,还是在近一个世纪前的战场上。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人们缅怀先烈,也是一种自我精神层面的洗礼。在烈士的墓碑前,人们沉思、感叹,当我们安享今日的幸福生活时,不能忘记和平与繁荣的来之不易,这是一声声力竭的呐喊、一次次英勇的斗争和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所拼死换取来的。
在网络和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追思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毋庸讳言,目前,种种刻意歪曲历史、抹黑英雄形象的乱象仍然存在,这些伤害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记忆,更伤害了亿万民众对英雄的质朴感情。有鉴于此,我们在清明缅怀,不能空有形式,在更长远的意义上,它更应该是一堂持续不断的党史教育课。
笔者曾采访多位新四军后人,他们娓娓道来当年那段抗战的历史,迫不及待地要把先辈的事迹和精神传递给年轻一代。站在烈士墓碑前,他们说:“躺在这里的英灵们虽不能言,却是最生动、最鲜活的历史教科书。”
逝去的英雄们也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或也曾犹疑、畏难甚至胆怯,但他们最终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了勇敢的选择,为的是一个他们虽未曾看见、却无比期冀的中国。传承崇尚英雄的精神,需要真正讲好英雄故事,这要求我们在敬畏和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全面、准确、客观地书写历史,追忆先辈。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回望与缅怀,是为了更自信地昂首前进,更勇敢地走向未来。我们对着墓碑脱帽、鞠躬、行礼,在转身离开的那一刻,千千万万长眠的英灵将给予我们不断奋进的力量。
在将来许多个春雨霏霏的清明节,当我们再次面对那些或年轻的、或单纯的、或斑驳的、或凛然的、或充满血污的脸庞时,身为后辈的我们应当有底气说一句:“我们来看你了,这片土地和她的人民都很好,请你们放心。”
本文综合自环球网、北京晚报、上观新闻等
相关作者: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