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新乡感受原屯
“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黄河东走汇百川,自来表里太行山。万年民旅发祥地,抗战精华又此间。”
——陈毅《过太行山书怀》
(延津与黄河故道示意图)
“山一程,水一程,万里长征足未停。太行笑相迎。昼趱行,夜趱行,敌伪关防穿插勤。到处有军屯。”
——陈毅《长相思·冀鲁豫道中》
(新乡太行山雄姿)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陈毅写过的两首诗词,也是太行根据地和冀鲁豫根据地抗日战争峥嵘岁月的见证。而在这两大根据地之间的黄河故道上,就有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独特存在,它就是扼守当今延津、浚县、汲县、淇县四县结合部,连通冀鲁豫根据地和太行根据地的——“延浚汲淇”四县边工委和四县边抗日办事处。
一
初识原屯四县边
(延津县马庄乡原屯村俯瞰)
(原屯村寨墙和寨河遗址)
这里就是延津县马庄乡原屯村,经过当今几十年的经济建设和开发,昔日黄河故道耸立几十米高的沙岗、遍地的荆棘沙枣已基本消失,高耸的寨墙和宽阔的寨河也变成了民居,冬日农闲唠嗑的留守老人和绿油油的麦田见证着新时代的和平与发展。
(四县边旧址石碑和部分实物遗存
走进村子,村委会大院斜对面矗立的石头上,雕刻着醒目的大字“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延浚汲淇四县边抗日办事处旧址”,则彰显了原屯村的不凡过往。修旧如旧的昔日老屋,珍贵的抗战图片,真实的历史物品(刘少奇穿过的大氅,警卫员用过的长矛大刀,陈毅用的马灯桌子等等),详实的红色资料,无不诉说着抗日时期革命前辈和人民群众同仇敌忾,英勇报国的故事。
敲
黑板
“延浚汲淇”四县边工委和四县边抗日办事处
年8月,受中共冀鲁豫二地委派遣,共产党员李先贤(年6月离开延津,解放后,李先贤先后任平原省公安干校教务主任、平原省政保处长,河南省工业厅纺织管理处处长、地质处处长,郑州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等职。)来到延津发展党组织,建立游击区和根据地。10月,李先贤由二地委介绍,在浚县结识了由焦作返乡独自坚持斗争、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姚步霄。经过二人的努力,延津、浚县、汲县、淇县四县边区的抗日工作取得很大进展。
(原四县边工委书记李先贤网图拼接)
年以后,日本侵略者为保障供应,挽回败局,在平汉铁路两侧增派重兵,在伪四十军、二十四军的配合下,以杀光、烧光、抢光的极其残忍手段,妄图彻底摧毁晋冀鲁豫边区这块新生的抗日根据地。日军还沿着大名县、南乐县、清丰县、濮阳县、滑县至新乡市一线挖沟筑墙,设立了许多据点,将根据地割裂成若干部分。
(冀鲁豫边区发展变化示意图
.4-.5)
这不仅使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也给太行、太岳根据地与冀南、冀鲁豫根据地之间的交通联系造成了极大困难。为保证交通线畅通,中共中央电令冀鲁豫军区党委,不惜一切代价在敌统治薄弱地段迅速建立自己的基层政权,寻找战机,开辟冀鲁豫西南大门第二条地下交通线。我冀鲁豫军区党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派出侦察部队深入敌占区豫北进行详细侦察,决定在群众基础良好的延津、浚县、汲县、淇县四县结合部建立我党政权机构工委和抗日办事处。
(人民群众运粮支援根据地抗日)
年6月,中共冀鲁豫四地委决定把卫西工委划分为两个工委。以浚县同山为界,同山以北为卫西工委,同山以南为中共延浚汲淇四县边工委,由李先贤任书记,刘耕夫、王伟任委员,机关驻地设在延津县原屯村。
(延津马庄乡原屯村村委会)
同年10月,在今延津县马庄乡原屯村宣布成立“延浚汲淇四县边抗日行政办事处”,姚步霄任主任,下设四个科——财政科长胡文亮、民政科长刘模先、武装科长刘志诚、教育课长李俊峰;刘耕夫负责四县边抗日游击大队的政治工作。同时还建立了三个区,以寇庄为中心为第一区,以班枣为中心为第二区,以沙河为中心的第三区,坚持开展游击战争。
(延津四县边工委和办事处旧址)
年6月,随着抗日战争的即将胜利,中共冀鲁豫四地委报请冀鲁豫边区党委批准,撤销延浚汲淇四县边工委和四县边抗日办事处,建立卫滨县和延津县。从此,见证星火燎原的“四县边区”政权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永远定格在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辉煌篇章中。
据延津马庄乡负责人介绍,当年中共冀鲁豫四地委之所以把四县边工委和四县边抗日行政办事处选在原屯,就是因为这里原本是黄河故道,沙丘成山、河道纵横、草木繁盛。抗日战争时期,此处又远离城镇,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再加上原屯村寨墙、护寨河等防御设施;更主要的是这一带群众基础好,延津县第一个党支部就是在这成立的,仅原屯一个村就有烈士14人,家家户户还都为刘邓大军炒过干粮。
(延津四县边工委旧址厨房遗存)
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在抗战期间,却住过国家主席刘少奇,住过刘伯承、林彪、罗荣桓、陈毅、徐向前等五大元帅;驻扎过刘邓大军……可以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见证了革命先辈的栉风沐雨。如今,战争的烽烟早已散去,但是这段历史却成为红色基因,植根在了原屯人的血液中,成为他们念兹在兹,传承不忘的精神图谱。
二
回望原屯风云
四县边工委和办事处成立不久,年12月,就出色完成开辟第二条南线地下交通线的任务。(年6月,我党在林县任村设立办事处,开辟了从冀鲁豫通往太行山的第一条秘密交通线,称为北线。年春,在内黄县井店设立办事处,建立了第二条秘密交通线,称为南线。)
(太行根据地斗争形势图)
这条交通线东接冀鲁豫根据地的濮阳交通站,西连太行根据地南部边沿的汲县塔岗交通站,经濮阳的新习,滑县的高平、慈周寨、双沟、半坡店,延津县的马庄、尚兴集、班枣,在汲县的庞寨附近过道清铁路,经过小屯、梨园、军营,在府君庙过卫河后,经上马营,从塔岗车站南头越过平汉铁路,再经沧河沟,进入太行根据地的汲县塔岗交通站,全长多公里。年底,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后,这条交通线开始担负起传送情报、文件,护送干部,为根据地筹措、运输紧缺物资的重要任务,一直到年底完成历史使命后才撤销。
(延津四县边工委办事处旧址部分遗物)
原屯的村干部介绍,当年他们村这条交通线开辟后,并非一马平川的坦途。因为这条线上汲县境内的塔岗火车站至庞寨村还是敌占区;庞寨以东到延津县班枣、尚兴集一带是游击区;延津县的马庄以东至濮阳一段才是解放区。
地下
交通线
巧过三关武装护送
由于敌我形势复杂,让这条交通线形成三个最难过的“关卡”:平汉铁路、卫河和道清路,因为都在汲县敌占区。从延浚汲淇四县边办事处的驻地原屯村,过这三个卡口差不多有50里,恰好是一夜的路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交通站站长王东亮和交通员们总结出了一套巧过这三个卡口的经验——化整为零,缩小目标。在平汉铁路、卫河渡口和塔岗附近建立三个小交通站,供来往人员隐蔽和食宿。来往干部白天住在冀鲁豫或太行根据地,夜间出发,恰好一夜就能闯过三关,天亮后到达太行或冀鲁豫根据地。
(四县边旧址内见证烽火的残垣)
第一关平汉铁路并不好过。日军在平汉铁路两侧从南到北挖了两道多里长的大封锁沟,沟宽两丈,沟深两丈多,沟边上设有两道铁丝网。每5里一碉堡,3里一岗哨,主要路口派兵日夜把守,装甲车来往巡逻。所以交通站通过各种渠道,摸清日伪军的活动规律。交通员孔庆堂与铁路哨卡上的伪军排长建立关系,敌哨卡与我方约定,他们朝天放枪,以示抵抗,来应付他们的上司,掩护我方过路。
(抗日战争期间平汉铁路和太行根据地)
第二关便是卫河。当时卫河河宽水深,由于日军封锁,无桥又无船。交通员孔宪节等一是临时造土舟,将两个梯子捆在一起,放上几个大簸箩做成船,撑着过河。二是用碾场的滚框上面放口大锅或簸箩,两边拴着长绳,交通员先凫水过去,再把被护送人员或文件拉过去。当然这些都要在夜间进行,过河后,渡河工具随时拆掉,藏起来。交通员侯方森是汲县府君庙人,以伪保长身份,冒着生命危险黑夜撑着大簸箩往返奔波在卫河两岸,护送我党来往干部,搜集敌人情报,购买运送紧缺的生活用品。年12月7日,侯方森被敌人杀害,壮烈牺牲。
(见证原屯村革命烽火的独轮车)
当然,大批干部和主要领导人通过交通线时,就需要采取武装护送了。年底,延浚汲淇四县边办事处得到通知,我军一位高级指挥员,从山东根据地去延安,要通过交通线,必须绝对保证其安全。办事处主任姚步霄带领县大队武装,从濮阳交通站把首长接过来,一路护送到原屯村,安排住在堡垒户原文清家。并派原兴让、原景芳四名精干的武工队员随身护卫,村外则增派了流动岗哨,严密保卫。次日,姚步霄让首长和两个警卫员都换上百姓衣服,自己和几名武工队员推着独轮木车伴随左右,以到山里运货为名,从原屯村出发。并在汲县伪军策反人员的接应下,安全通过了上面三个难关,天亮前顺利到达塔岗村,进入太行根据地。事后才得知,这位首长就是陈毅军长。
(抗战时期的陈毅将军)
年春,冀鲁豫区党委和军区集中0多名团营级干部,到设立在林县临淇镇的党校进行整风教育。交通站首先拔除了盘踞在汲县庞寨村的王三祝匪部这个钉子,打通了道清路这个“关口”。同年夏,整风结束后,上千名整风干部要从林县返回冀鲁豫根据地,这其中汲县李元屯、上乐村这两处都是必经之地。姚步霄带领冀鲁豫骑兵部队和武工队员,夜行军80里,包围了汲县上乐村日伪区公所,俘虏日伪区长和20多名兵丁。然后立即率领部队到达上马营河口,换上伪军服装,截留来往的船只,使上千名干部安全渡过卫河,顺利回到根据地。
(修缮前的陈毅故居旧址)
年9月21日,参加完党的七大的陈云、陈毅、李富春、罗荣桓、藤代远等27位党政军高级干部,从延安返回时,当天夜宿狮豹头村。准备在22日当晚,经这条交通线回到冀鲁豫根据地。为了确保交通线安全,这一天,冀鲁豫军区部队长途奔袭80里,对位于交通线上的淇县西岗村牛德英匪部进行围歼,全歼敌匪多人。当晚,这批党政军高级干部安全越过平汉铁路,渡过卫河,安全抵达冀鲁豫根据地。
(徐向前在延津四县边抗日办事处留影)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原屯这条地下交通线共护送过往人员余人次。年春,冀鲁豫军区政委苏振华带领0多名干部去太行根据地的林县整风;年冬,徐向前从山东根据地去延安;年9月,参加中共七大的陈云、陈毅、李富春、罗荣桓等27位党政军高级干部从延安返回各根据地,都是经过这条交通线安全护送的。
三
感受原屯红色遗存
在原屯走一遭后,我们发现将军楼、文工团、陈毅故居、地下粮仓等四处四县边工委遗址虽然散落在四个方位,但是经过县、乡、村的积极修缮,依旧保持着当年的英姿和记忆。
(将军楼今貌)
将军楼
这是一处始建于民国28年(也就是公元年)的砖混结构三间两层楼房,位于原屯村委会正南50米路东。屋顶内房檩上,还保留着当年修建时的墨迹“民国二十八年岁次已卯年三月初九日立,主人原伯聪,木泥匠人张玉学等仝修造”。
(将军楼房檩上的墨迹)
该处院落原本是原屯村烈士原世才居住的,因抗战期间刘伯承、徐向前、杨得志、苏振华、滕代远等27位将军先后居住在此,所以被当地群众称为“将军楼”。
(从将军楼二层窗户远眺)
如今,整修后的将军楼基本保持了原貌,蓝砖蓝瓦,木质楼梯,木质楼板,木质梁檩,木质的双扇门板。主楼三间,配楼三间,在周边众多水泥钢筋建筑中下显得分外雅致。
(修缮后的将军楼院门和阁楼内部)
文工团旧址
(旧址修缮后的文工团住所)
与将军楼相隔几十米,是当年刘邓大军文艺宣传队渡黄河前的住所。年夏,刘邓大军把庞炳勋部的日伪军打得丢盔卸甲,得胜而归。由于天气炎热,部队选择了在原屯四县边抗日办事处短暂休整,刘邓大军文艺宣传队就在此居住。年7月13日,还和原屯的村民进行了联欢活动,原屯人表演了单人耍大刀、红缨枪对练和两个人对打,办事处的干部还自编自演了《捉汉奸》节目,被刘、邓两位首长竖起大拇指称赞。在原屯休整期间,刘邓大军还大量收购葫芦,炒面蛋儿准备干粮,积极为南下横渡黄河作准备。
陈毅故居
(修缮后的陈毅故居旧址)
陈毅元帅由新四军总部到延安参加党的“七大”,途经原屯四县边抗日办事处,在原文清家里住了三天,还写下一首诗词《再过旧黄河》“古道黄河千里沙,沿途投宿四五家。黄昏细雨人不寐,寅夜隔窗数雪花。”如今这里经过整修,成了延津县乃至新乡党政机关的红色教育场所。
(陈毅故居内老照片)
地下粮仓旧址和地道
(四县边工委旧址和地下粮仓)
在文工团旧址的斜对面,我们看到了地下粮仓旧址和地道遗存。当年四县边工委和办事处为了保护和防止粮食受潮,在四家农户的地下挖了9个深一至二米,直径十米左右的大坑,坑底铺设麦糠用于储存粮食,躲避日伪军搜刮。
(旧址内粮仓情景再现)
同时,为了保护首长的安全,保存革命有生力量,在粮仓旧址处还建有一处密室和地下通道,直通相邻的魏邱乡沙河村和丰庄乡寇庄村等交通站点,一但遇到紧急情况,首长们会通过地下通道来到这处密室进行避险,继续处理手头事务。
(密室和地道入口处的百年枣树)
如今,在密室的地道入口,只能看到一块露出地表的石头,旁边一棵百年枣树静静矗立,诉说着当年的血雨腥风。马庄乡和原屯村正计划重新修复这处密室和地下通道,将现存的四处建筑连为一体,打造成整体的红色教育基地,让下一代永远牢记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为国牺牲精神。
历史变迁,沧海桑田。“子孙后代要永远跟党走。”这是原屯人的心声,也是原屯人的村规和家训。这正是:黄河故道四县边,红色原屯写奉献。盛世中华好儿女,初心赓续万代传。
来源:相约新乡
声明:原创内容未经授权,其他平台不得转载,如侵权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平艳审核|高建功郝玉华
监制|马东丽总监制|吕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