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调是梆子声腔剧种,流行地区以菏泽市为中心,跨越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五省边缘地带,西到郑州、陈州(今淮阳),南到徐州、亳州。大平调是梆子声腔剧种,流行地区以菏泽市为中心,跨越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五省边缘地带,西到郑州、陈州(今淮阳),南到徐州、亳州,北到大名、磁州,东到济宁、兖州,号称流行五省八州。因其唱腔音乐比山东梆子、豫剧、河北梆子的音调低,又因其音乐伴奏中所用以击节的梆子比豫剧等梆子戏的梆子粗而长,故又称为大梆戏、大油梆。20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通城为大平调。
大平调的传统剧目大平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剧目,具统计约有余出,现保留下来的只有余出,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余个,其内容大多取材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包公案》、《大红袍》等历史古典小说,角色多以生(红脸)、净(黑脸)的“袍带戏”为主,民间生活故事戏较少。
以生角为主的戏有《下高平》、《下燕京》、《下江南》、《反阳河》、《晋阳关》、《反徐州》、《收姜维》、《百花亭》等。以净为主角的戏有《战洛阳》、《秦香莲》、《铡赵王》、《赵公明下山》、《金鞭记》、《张飞滚鼓》等
大平调的艺术特点
大平调的唱腔与山东梆子大体相同,但是,它的唱腔发声一般都用真嗓,唯慢板、拐头钉等板式的起板时,尾声使用极高的假嗓(也叫呕腔)。表演粗犷、豪放、刚劲、有力,精中见细,刚中有柔,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国家一级演员郭盛高的表演潇洒大方、生动逼真,他在《百花亭》、《收姜维》、《反徐州》等剧目中塑造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菏泽地区家喻户晓的著名演员。
大平调的可考价值
大平调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明清以来,在黄河南北有大小十几个大平调班社,清道光中期(约年左右)菏泽县成立了“双盛社”,随后又有东明县东明集的“发深班”、曹县的“袁豁子班”,菏泽县龙宝田的“德盛班”等大平调班社。这些班社在常年的演出中,先后培养了一批较有成就的演员。如花脸岳秀海、张金臣、旦角郭文荣、小生张合义、黑脸张文祥、红脸郭盛高、彭盛江等。
现在所知,清中叶确有一些大平调班社在演唱活动。如清丰的洪家班,南乐的万家班,濮阳的万家班等。其他如浚县、内黄、淇县、延津、鹤壁、考城(今兰考)也有大平调班社建立。清末民初,黄河沿岸一带地区,还有十九个大平调班社。艺人们中间流传:七东八西莫乱窜,曹州还有四个班。并形成了具有不同亿属风格的三个地域流派分支:以开州(濮阳)为中心的开州平;以滑县为活动中心的西路平(亦称滑县平);以东明为活动中心的东路平。主要演员有黑妞、三和尚、翟德贵、张发旺、王道修、申德高等。常演剧目有《三传令》、《战洛阳》、《徐庶走马荐诸葛》、《杨广篡朝》等。
抗日战争期间,大平调艺人到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组成了忠义剧社,先后上演了新编戏《逼上梁山》、《黄巢起义》等,现代戏《沙区扫荡》、《发土地证》、《寡妇改嫁》、《大团圆》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成立了九个民间专业剧团,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整理。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有《白玉杯》、《火龙阵》、《下陈州》、《鸡爪山搬兵》、《下高平》、《铡美案》、《蹚镣》等。现代戏《小二黑结婚》、八一风暴》、《结婚》、《卖箩筐》等。
大平调名家
目前活跃在一线的大平调名家一览:
张相斌、刘敬战、冯喜凤、刘学参
何西良、吴丛印、冯文启、马德良
邢宝军、袁俊斌、李秀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