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9月13日(星期二)
晴天间多云
偏东风2级~3级,17℃~31℃
全文约字,阅读大约需5分钟
它被誉为“新中国引黄第一渠”。正是因为它的出现,结束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让灌区内曾经的盐碱地变成了如今的万顷良田,它就是人民胜利渠。
这是一条怎样的水渠,何以被冠以“人民胜利”之名?
本期《地名故事》栏目带您走近位于武陟县境内的人民胜利渠渠首,去探寻这条“幸福渠”的光辉岁月。
谱写黄河“水患”变“水利”新篇章
9月7日,记者和市民政局、武陟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从黄河北岸的武陟县城出发,驱车赶往人民胜利渠渠首。
汽车沿着黄河大堤匀速行驶,车窗外满目苍翠,大堤上栽种着成排的女贞,大堤下则是广褒的农田,目之所及令人心旷神怡。
半小时车程,便来到人民胜利渠渠首。
人民胜利渠渠首闸。
为什么要兴建人民胜利渠?
“灌区兴建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肆虐、盐碱严重、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人民胜利渠渠首分中心工作人员杜学森介绍,黄河“善淤、善决、善徙”,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据统计,在年人民治理黄河以前的几千年中,黄河中下游决口泛滥多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洪水退去后,面积广大的黄泛区黄沙漫漫、寸草不生,人民生活极为困苦。
在这种条件下,党中央决定,在黄河中下游修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造福人民。年10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编制完成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计划书》递交到周恩来总理手中,工程立即得到批复,并于年3月正式开工。
黄河中下游本已灾害频仍,治理之难难于上青天。在中下游堤防上开口引水,能行吗?然而短短一年之后,中国人民便以罕见的智慧和力量向世界亮出答案:引黄灌溉济卫一期工程胜利竣工,年4月12日成功开闸放水!也正是从这一天起,该工程有了一个新的响亮的名字——人民胜利渠。
杜学森介绍,人民胜利渠是黄河中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总干渠全长52.7公里,至新乡市汇入卫河。“引黄济卫”,主要解决了焦作、新乡等豫北地区的灌溉问题。目前,启闭机已经更换为智能闸门,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通过远程调控就能控制闸门的闭合和监测流水量。
游人参观“毛主席视察人民胜利渠纪念馆”。
《平原日报》报道了当时开闸放水后的盛景:“水峰到哪里,狂欢到哪里,远道的群众坐着船、火车、牛车赶来参观。灌区群众像迎接自己亲人一样来迎接田间渠道的水。”
人民胜利渠灌溉受益范围涉及武陟、获嘉、新乡、原阳、延津和新乡市郊区等多地。它的兴建成为中国人民治黄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更开启了黄河“水患”变“水利”的崭新篇章。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中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灌溉工程。它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不仅在黄河上开了口,还使黄河变害为利,开下游引黄灌溉先河。”杜学森说。
人民胜利渠建成后,拉开了黄河中下游临黄地区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发展引黄灌溉的序幕,使临黄地区水生态环境和农耕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连片自流灌溉区,改变了中国农业生产布局。
毛主席亲手摇开渠首闸
在人民胜利渠渠首闸北侧有一座U字形建筑,古朴典雅,它就是“毛主席视察人民胜利渠纪念馆”。
走进纪念馆,一张张充满历史气息的黑白照片,一行行见证时代的陈述文字,一页页珍贵的历史资料,让人民胜利渠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再现眼前。
在纪念馆内的一个房间内,一台缠着红布、锈迹斑斑的机器格外引人注目。杜学森介绍,这是毛主席摇过的启闭机,也是第一代启闭机。
年10月31日,毛主席亲临人民胜利渠。在人民胜利渠渠首闸闸室二楼的第二个孔闸处,就是毛主席摇启渠首闸的地方。在人民胜利渠渠首闸的启闭平台上,毛主席指着露天的启闭机问怎样开闸,当时渠首管理段段长乔登云说:“现在农村没有电,也没有机器,是用人力摇开闸门的。”毛主席说:“好,那咱们就把它摇开吧。”于是,毛主席就和随行人员一起摇开了渠首闸闸门。
毛主席摇过的启闭机。
随后,毛主席听取有关人员汇报人民胜利渠建设和引黄灌溉的情况,了解干渠、支渠以及灌溉后的防碱、治碱等问题。针对有了渠灌忽视井灌的现象,他说,有了渠也不能忽视井,要合理安排渠灌与井灌。井灌是游击战,渠灌是阵地战。毛主席还乘汽车沿渠视察了人民胜利渠的整个干渠。毛主席来到新乡市郊人民胜利渠进入卫河处,在看到黄河水引入到枯竭的卫河里的情景时说,看了“小黄河”在人民手里,害河可以变益河。
年10月31日5时许,专列即将驶离开封时,毛主席探出车窗挥手嘱咐黄委会主任王化云:“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如今,在“毛主席视察人民胜利渠纪念馆”两侧门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两句话十分醒目,一直是进行水利工作和治黄工作的座右铭。
造福豫北人民的“幸福渠”
斗转星移,今年4月12日,人民胜利渠迎来了开灌70周年。人民胜利渠归功人民,它也向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它累计引(供)水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亿立方米,引黄济卫及补源95亿立方米,实现社会效益多亿元。
如今,总干渠两岸,白杨参天,绿柳垂荫,花木连绵,是一条百里绿色长廊,又似一条锦秀彩带。人民胜利渠现已成为灌溉、改土、补源、向城市供水的综合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它不仅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树立了典范,而且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国内,除西藏外,各省市都曾派人员前来参观学习。国际上,已有40个国家的代表到人民胜利渠考察,有些国家要员、水利专家更是多次来考察,都对人民胜利渠给予了高度评价。
未来,随着水源工程的改造,人民胜利渠灌区将焕发新的活力,书写新的篇章。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宁江东摄影报道
您的 统 筹:王 言
审 核:王建新 责 编:李 锴
校 对:蔡 欢 编 辑:杨 珂
喜欢本期推送,请转发点亮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