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四川省剑阁县一个贫穷农民家庭的他,部队转业时原本有机会获得大城市优厚的待遇,过上优裕的生活,但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从此扎根剑阁县人民法院偏远的开封人民法庭28年。
他的足迹踏遍了开封法庭辖区15个乡镇多平方公里的村村寨寨。他所在的法庭办理各类案件余件,个人办案余件,无改判、无信访,无投诉、无不廉举报。
他就是郭兴利。这个正兴乡龙虎村走出的汉子,以“背篼法官”的形象将自己的名字“兴利”深深印在家乡的土地上。
一个“背篼”背起流动法庭
“背篼法庭”从何时开始的呢?
年3月的一天,上午9点,一起赡养纠纷案开庭。和往常一样,郭兴利提前半小时就到了。后来,老人的两个儿子、女儿也到了。可眼看快12点了,还没见老人的踪影。又等了很久,才见两位老人背着背篼气喘吁吁地来到法庭。
老人一进法庭大门就一个劲儿地道歉:“郭法官,对不起,我们早上5点钟就起床了,天不亮就出发了,饭也没吃,走了30多里的山路,紧赶慢赶可还是迟到了,实在不好意思……”
郭兴利当时想,两位老人那么大年纪了,为了讨个公道,竟要跑那么远的山路,吃那么多的苦。而自己身强力壮却高坐法台,等待他们来开庭。
“作为共产党员,我们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主动到案发地去开庭,把法庭设在老百姓的家门口呢?”郭兴利的眼睛湿润了。
就在那天,郭兴利召集庭里的同志开了个会,大家一致决定:今后凡是能够就地审理的案件都必须就地开庭审理。
此后,在开封镇的群山之中,常常出现郭兴利用背篼背着国徽和同事们爬坡上坎、走村串户的身影。28年间,郭兴利用背篼装着国徽和卷宗深入群众巡回办案,走遍了辖区的15个乡镇、个行政村,将巡回法庭真正“搬”到了田间地头、河谷滩涂、农家小院,方便了群众诉讼,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背篼法官”。
后来随着条件的改善,自行车、摩托车、淘汰的二手吉普车相继成为郭兴利走村串户的工具。20多年来,郭兴利背烂了10多个背篼,骑坏了5辆自行车……
在郭兴利看来,法庭的庄严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司法的公信力;法官的威严不在于高高在上,而在于老百姓发自内心的信任和尊重。
用“”工作法将调解进行到底
郭兴利对调解有着特别的“偏好”。他认为:法官的职责不仅在于公正高效地办结手头的每一起案件,更要透过案件的办理,弥合双方当事人曾经破裂的关系,而调解就是最好的途径。
因此,不管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多么尖锐,案情多么复杂,郭兴利都会尽力调解。
要做好调解工作,绝非易事。经过不断探索、用心琢磨,郭兴利总结出一套调解工作经验:“四心、三把握、两书、一联动。”
“四心”指耐心、细心、热心、公心;“三把握”指把握好调解的前提、把握好个案特点、把握好调解时机;“两书”指调解预约书和执行告知书;联动是与村社干部等人民调解员一起调解案件。
当地村社干部、有威望的长者、退休干部等,都是郭兴利调解案件时所依靠的对象。
“靠群众做群众工作,事半功倍。没有他们,我啥事也做不了,啥事也做不好。”郭兴利说。
郭兴利还给自己和庭里的同事订了个规矩:结了的案件必须逐件回访。
老百姓对案件处理适用法律有哪些不明了的地方、案件的落实情况、关系的修复情况等都在回访的范围,回访中他往往能发现一些问题,也总能解决掉这些问题。
培养新时代“背篼人”
郭兴利扎根开封法庭的28年间,曾有28名青年干警先后来到这里又离开。纵然离开开封法庭,但他们身上烙下了“背篼人”的印记……
剑阁县人民法院元山人民法庭庭长刘利是年从律师转行考入法院的,他感慨:“刚开始没办法完全适应,是工作中,耳濡目染了郭庭长认真负责、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让我逐渐领悟了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含义。我始终尽可能地像老师——郭兴利同志那样做到司法便民、利民,真正做到公正审案,公心待人。”
四川省广元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长唐瑞说:“开封法庭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更是我法官生涯的起点。两年开封法庭工作经历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郭兴利老师使我明白了审判权其实是一种责任,这个责任需要用爱心、公心、耐心去兑现,用一生去诠释。”
……
如今,从开封法庭离开的青年干警,75%已成长为员额法官,有的遴选到了上级法院,有的成了部门负责人。
传承“背篼”精神,郭兴利后来有了更大的“舞台”。
年5月,广元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建立“郭兴利工作室”。如今,全市法庭、司法所、派出所、社区已经有了52个工作室。
年7月,广元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阳又向郭兴利正式发出邀请:“老郭,工作队就拜托你了,盼你为咱们广元法院多培养些新时代的‘背篼人’!”
郭兴利一口答应下来。
经过筹备,同年11月,广元中院正式组建“郭兴利工作队”,郭兴利任顾问。
如今,以全市人民法庭庭长为主要成员的工作队,又吸纳了各基层法院推荐和市法院选派的青年干警为储备力量,将全市法庭真正拧成“一股绳”,在支部共建、纠纷联调、人才培养等工作上展开了探索。
“帮助年轻人熟悉基层、融入群众、尽快成长,我责无旁贷。”郭兴利说,“靠着一代一代的传承,我们的事业就会越来越好!”
退休后,郭兴利以工作室为依托,成为一名义务法律宣传员,在家乡成立了“义务为民服务工作站”。
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郭兴利步履不停,“兴利”不止。
点击回顾:见证——百年百场人物采访↓↓
观历史·岁月老人传
谢觉哉:“不看案卷,还要最高人民法院干什么?”
雷经天刚宣判黄克功死刑,就收到了毛主席的来信
“一女三嫁案”,马锡五是这么判的
党鸿魁:“咱们边区的监狱,就是学校”
他曾当众释放7例“二流子”人犯,被老百姓誉为“奥青天”
习仲勋:把屁股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坐得端端的
王子宜:法庭审判可以多吸收人民来旁听
从童养媳到党史上首位女庭长,她勇闯险地抓捕叛徒,就地枪决!
英雄秦绍勤,开膛剖肚在北门,宁愿自己死,也不连累人。
那个在村头调解争水纠纷的人,是人民政权的第一任“首席大法官”
他被“一砖头打到延安”,毛主席风趣地感谢国民党特务
红色司法的多个“第一”,都与这个人有关
面对家人反对入党,19岁的他说:“信者不惧”
爱豆
忆往昔·开路先锋谈
忆往昔
红色中华反贪第一大案,打掉的老虎是“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法大校名中“政法”谁提议的?有何深意?
可能是最被“低估”的法科学人,却不该被遗忘
刚解放,妇女惨遭迫害的案件为何时有发生?一份报告催生婚姻法
手持任状,孤身赴任人民政权第一个省会城市法院
军法上将!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
70年前,他主审的大案判决书全文在报纸公布
把培养新人当成光荣任务,杨秀峰身后不留骨灰
“伪法院即日停止活动,所有权力归由华北人民法院!”
爱国无罪,他是营救“七君子”的少数民族大律师
刑法刚刚实施就不照办,谁还相信我们会依法办事?
将国民党绝密文件交给周恩来、协助运送电台……后来受邀出席开国大典
亲历七位最高法院长,他有何感悟?
王永成:在死刑复核一线奔走三十余年
傅旭梅:一个人和他的时代
费宗祎:“参与起草民法典,今生不枉此行”
沈关生:曾参与年审判日本战犯的他,后与经济审判工作结缘
蒋志培:从“北大荒”知青到知产司法保护“尖兵”
蔡小雪:27载激流勇进,行政审判的守望者
高贵君:“最高法院办理的刑案,必须让人挑不出毛病”
看今朝·时代楷模讲
“我没事,就是想听听你的声音”
17年前“老铁”,迄今滚烫!
“姜姨”来了
马彩云法官离开5年后,她身边的人这样说……
桑曲一滴水
周春梅:“说实话,干实事,脊梁不弯”
魏晶晶:红土地上的“孺子牛”
18年前重返墨脱,如今他怎么一点儿都没变?
方金刚:用生命践行着人民司法为人民的誓言
是什么让他放弃当乡镇领导,选择从书记员做起
这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
下乡归家,烫衣竟然烫下来十几只虱子!
翻开李庆军的19本日记,我们好想他
被人持斧威胁、火烧家门、黑砖砸窗……这位新疆法官为何说“我不怕!”
宋鱼水何以成为宋鱼水?
被称为“生死判官”、刑事审判“扫地僧”,他却自评很普通
原市政协副主席谋杀交通局长一案,他是怎么判的?
党校学习中诞生的“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与“老赖”博弈、不惧死亡威胁……这位80后执行法官为何这般血性?
窑洞里,她俯身去摸当事人伤残的双脚……
从软件项目经理到金融法院法官,“两捐骨髓”的爱心法官为法治代言
案件延期了,庭长却再也没回来
是什么让外省的群众慕名而来,点名向她求助解决自家的烦心事儿?
被弓弩、毒箭和柴刀威胁,这位法官一开始害怕,后来……
“老兵”永不谢幕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记者:姜郑勇
通讯员:何伟阳玉婷
编辑:王文雅段茜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