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导演,喜欢观察和表达故乡。
不管是早期的《小武》,还是后来的《山河故人》,都能看到他对故乡山西汾阳的审视和思考。
在最近播出的两期《贾乙丙丁》里,贾樟柯先后访谈了作家刘震云、乐队五条人。
在采访中,贾樟柯问到故乡与创作者的关系问题。
故乡这个话题,老生常谈,最近尤其频繁。
前不久,董宇辉邀请作家蔡崇达来宣传新书《命运》。
在交谈中,他们也提到了故乡:
城市容不下肉身,农村又容不下灵魂。
既回不去家乡,又到不了远方。
远方是理想,故乡是责任,撕扯的中间才是我们。
看了这两期《贾乙丙丁》之后,董宇辉的感悟,似乎并不适用于刘震云、五条人。
在刘震云和五条人的视角里,故乡是一个让他们愿意不断回望的地方,是厚重的土壤,是灵感的源泉,是成长的滋养。
他们回得了故乡,也到得了远方,他们并没有这种身处其中的撕扯之感。
今天我们就跟随贾樟柯导演,一起看看故乡与刘震云、五条人的关系吧。
刘震云:延津就是世界,世界就是延津
刘震云的故乡是河南盐津,这个地方在他的作品里反复出现。
《手机》里严守一的奶奶,《一句顶万句》里《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还有最近新出版的《一日三秋》里那个花二娘,都是围绕盐津的人与事展开。
贾樟柯问刘震云,“您是农家子弟的眼光在看世界吗?”
刘震云说故乡跟一个作者的关系首先是话语习惯。
在他的故乡延津,他们平常说话就喜欢开玩笑,不正经说话:
“正经的事用不正经的语言来解决。”
这种幽默戏谑的话语习惯,常见于刘震云作品的笔端和平时的言行中。
在这次访谈中,刘震云就提到用幽默化解灾难。
这种幽默的态度,不是作者强加上去的,而是人物自带的。
刘震云说,比如说他在逃荒的道路上,快要饿死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老贾。
因为老贾三天前就死了,刘震云认为多活三天就是赚得了。
这种幽默化解灾难的话语习惯,就是故乡延津带给他的。
同时,刘震云谈到文学,他认为文学的底色是哲学。
而对于刘震云个人而言,他文学里的哲学启蒙,都是他的故乡带给他的。
他多次提到的舅舅,赶马车拉货,走南闯北,是他们村里最有见识的一个人。
舅舅劝他离开家乡,告诉他笨的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是成功。
刘震云听了舅舅的话,走出了延津,一辈子专攻写作,成为了作家。
故乡的人与事,成就了刘震云,也是刘震云不断愿意回望的地方:
“我离开了家乡,但我和我的作品,又不断回到家乡。这时的回去,和过去的离开又不一样。我想说的是,延津与延津的关系,就是我作品和延津的关系,也是世界跟延津的关系。换句话,延津就是世界,世界就是延津。”
或许,这就是贾樟柯为什么将访谈地点选在一个由废弃机床厂改造成的火车站里。
因为,火车是刘震云离开故乡的地方,也是刘震云不断回望故乡的地方。
五条人:立足世界,放眼海丰
五条人的故乡在广东海丰。
因为在《乐队的夏天2》一举成名,五条人和他的家乡海丰一夜爆火。
五条人,是最早用方言演唱的乐队之一。
贾樟柯谈到他们的故乡,问童年记忆里是一个怎么样的海丰。
茂涛和仁科眼神里充满了喜悦,他们共同提到了超市。
茂涛说小时候去一次超市,就感觉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震撼。
而仁科至今记得对超市的喜爱和新奇,他和哥哥多次进去游逛,差点被当成小偷。
除了超市,还有流行音乐,尤其是伍佰带口音的歌唱,崔健的先锋摇滚,带给他们音乐的启蒙与信心。
当然这里最大的滋养,还是家乡的口音。
仁科少时听到一个嫁到海丰的阿姨回娘家时话里有海丰口音。这个很少去县城的孩子,甚至觉得那个口音很优雅、很高级。
五条人提到这段经历,眼里依然充满光,充满对音乐与故乡的热爱。
或许真是发自心底的喜欢,才会选择用方言去歌唱吧。
五条人早期的作品,像专辑《县城记》《一些风景》,都是立足海丰,从故乡汲取营养。
在这一辆缓慢行驶的公交车上,五条人又唱了他们的经典曲目《城市找猪》:
“农村已科学地长出了城市,城市又艺术地长出了农村。”
这句经典里的经典,再次听到,还是为之深深震撼。
如今五条人已经火了,但海丰还是那个他们愿意一直守望的地方。
就像贾樟柯在片尾所说,“海丰这座县城塑造了五条人,五条人也从海丰走向了世界。正如他们第一张专辑的宣传语,立足世界,放眼海丰。”
总之,从刘震云和五条人的经历来看,故乡是他们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他们虽然走向了远方,但依然没有忘记故乡。
他们从故乡汲取营养,用作品回馈故乡。因为他们的热爱与创作,故乡也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走向了远方,甚至走向了世界。
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故乡就是我们扎根的地方,扎得越深,才能长得越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