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长利,现年70岁,塔铺街道龙王庙村人。青年时代,他积极响应祖国号召,与50名延津有志青年一道远赴青海省支援国家“三线建设”,建设工地上他刻苦学习勤于钻研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历任生产科长、车间主任;壮年时期,他全力投身延津县火电厂建设运行,作为技术骨干他带领技术攻坚人员常年奔忙在生产一线,传帮带他诲人不倦,急难险他处处冲锋在前,连年受到奖励表彰。年,申氏族谱修续,他担纲执行执行主编主审,亲力亲为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资料逐字逐句校对审核,高质量成稿付印。被“中华姓氏文化寻根之旅组织委员会、中华姓氏文化研究会申姓委员会”授予“申氏文化贡献奖”。年届七旬,衣食无忧身体康健,他本该安享在家修篱种菊侍弄花草,外出走走看看寄身山水自然的惬意。可他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为村里办了一件大事,编撰村志。提及编撰村志的初衷,申长利说,塔铺街道龙王庙村有文字记载多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龙王庙村先辈筚路蓝缕,不竭追寻,在这方热土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积淀下厚实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特别是省道线和线相继开通后,塔铺街道龙王庙村更是由表及里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许许多多的人、事、物都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果不及时抢救记录村中的这些变化,也许会失去最后的机会,给后代造成极大的遗憾。社会发展越快,越不应该忘记回家的路。让后人知道自己的根脉,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意义重大。抢救发掘村庄的历史文化,编撰村志不仅可以增强村人凝聚力,加深村民之间守望相助的浓浓乡情,更多的是可以培育激发龙王庙村人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让许许多多在外的村人们找到回家的路。据申长利老先生介绍,他编撰的村志参照延津县志的架构进行布局。涵盖大事记、领导更迭、村庄变迁沿革、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兵事、人物、古迹、传说故事、习俗等内容,堪称龙王庙村历史的百科全书。全面记述了龙王庙村的昨天和今天,为人们了解该村社会的构成,历史的演化,自然地理的状况,民俗风情以及文化底蕴,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必将为今后龙王庙村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促进作用。谈及两年多来村志收集整理编撰工作,申长利老先生可谓是感慨良多。村里几乎没有任何档案,更不用说有价值的文字资料和承载历史记忆的物品更稀缺。他就在一帮热心同学的协同帮助下,多次走访村里许多大事、要事的见证者、参与者,收集口述资料。通过召开座谈会、家访等形式让老人们把经历的往事讲出来,把陈年的记忆打开来,通过录音笔记等形式先记下来,再根据时间节点,多方查找佐证资料去伪存真进行收录。村中,涉及解放前敌我阶级斗争等敏感话题,许多人讳莫如深不愿提及,他就多次做知情人的思想工作,在收录村志时只记事件不记具体当事人进行不脱离事实的艺术处理。在编写走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个别村民对村史编写不支持不理解,有的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写出个村志有啥用?”,“天天去翻哪些陈年旧事,就是闲着没事干吃饱撑得……”对此,申长利都是一笑置之。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村史编撰调查走访多,工作量大,伏案书写整理翻阅资料时间长,无形中就占用了申长利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家人朋友和村里的乡亲们都劝他慢慢来悠着点干,他却说,许多事都毁在了一个“等”字和一个“拖”字,只要认准的事儿就要一鼓作气一气呵成。时间不等人,有价值的信息资料不可能一直在那等着你。其心可鉴,其情可嘉。在家人亲朋和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年多的呕心沥血史海勾沉披沙捡金,龙王庙村村志已进入尾声充实完善阶段,即将落笔成歌。回望两年多来的艰辛付出,申长利先生内心流露出的却是快乐和收获。他说,通过编撰村史让他有幸知道了村庄的历史变迁;通过编撰村志让他发现了许多村里鲜为人知的正能量人物事件和故事;通过编撰村志让他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如今,学习已渐渐成了他的一种爱好和兴趣。或许,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及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吧。申长利先生不计个人得失穷经皓首壮心不已编撰村志的精神,定将与龙王庙村志共存。衷心希望龙王庙村志早日付印,成为全体村民记得住乡愁,望得见来路,“以志为荣、以志为傲”的文化工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680.html